鄙人姓姜,名尚,字子牙。先祖本是个贵族,在舜帝时做过官,而且屡立战功,被舜封在吕地。到了我这一辈,家道中落,好在我奋发图强,三十二岁时终于考上了名牌大学“玉虚宫”。
我身在昆仑山孜孜不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四十年后终于小成。导师元始天尊执意让我回国效力,他说我不是做理论研究的料子,但我却有做工程的天才,国内形势正好,还是早早海归,辅助明主。当时心中不免得意:我这张文凭不亚于剑桥哈佛,绝对在北大清华之上,虽不敢说能立登要津,做个大夫客卿之类应该没有问题。
谁知归国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一心想功成名就的我却迟迟找不到工作。无奈之下,只能去朝歌城南35里处的宋家庄投奔早年的结义兄长宋异人。心想国内兵荒马乱,或许可以发一笔战争横财。我说服异人投资,先在朝歌成立牛肉食品有限公司,又在孟津开办面粉加工厂,但因不善经营全都倒闭,还欠下债务若干。岁月蹉跎,转眼已到了垂生暮年,两鬓白发苍苍,80岁的时候,再一次亏得不名一文,连老婆马氏都跟我离婚了。
这时我开始反省,怎样才能结束这种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的生活。事实证明,我绝对不是经商的料,进入职场首要的并不是如何尽快找到工作,而是如何找准定位、选准职场目标。本人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学识渊博,尤其对历史和时势的研究更是驾轻就熟——分明是成就霸业的王佐之才,却怀才不遇!
思前想后,我决定再次出山。分析局势,寻找明主:
殷商正在走向衰亡、周国却处于逐渐上升的时期。商纣荒淫酒色、暴虐无道,而周伯姬昌施行仁政、经济发达、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大得人心。我可以为兴周灭商一展雄才大略,而此时姬昌也正在为治国兴邦而广揽人才。于是我下定决心离开商朝,不辞劳苦来到周的领地渭水之滨。
我静下心来,以钓鱼为生,借垂钓来修养心志、磨炼毅力。观察世态变化的同时,寻找大展宏图的良机。首先我思考的问题是,周文王是一个圣人,他把国家管理得很好,像这样一个有智慧的人,他怎么可能会相信白发苍苍还屡屡失败的我呢?如何推销自己还需仔细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