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事 >

王自超——《论语》成为精神家园

2009-04-09 18:2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那是一部让我在苦难落魄时能奋起自强,在富贵安逸时能宠辱不惊的书,是《论语》让我成功。”王自超说。

1995年,王自超开始接触并研读《论语》。那一年,他刚刚结束自己的流浪汉生涯,成为闯荡广州的一个普通打工仔。

13年之后,王自超身家数百万。一部《论语》,更是成为他的信仰:“那是一种温情脉脉的唯物主义,是我寻找了好多年终于找到的精神支柱。”

“那是一部让我在苦难落魄时能奋起自强,在富贵安逸时能宠辱不惊的书,是《论语》让我成功。”王自超说。

——广州街头的流浪汉

王自超出生在吕梁交口县一个小山村。在他的记忆里,家里一直很贫穷。1994年,21岁的王自超大学毕业。但一直到1995年春节,他的工作仍没有着落。之后,王自超揣着200元钱,南下广州闯荡。

“路费花了160多元,去了那边却找不到工作。”很快,王自超成为广州街头的一名流浪汉。“那是一种野人般的生活,当时我最渴望的就是有人跟我擦肩而过时不要躲我。”

“那时我想得最多的就是,今天是不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一天,如果今天是,我明天就会好起来,如果今天不是,那么我今天都过不下去,明天我怎么度过。”在街头流浪40多天后,缺吃少穿、面黄肌瘦的王自超走出了广州,流浪到佛山的一个小县城。

——《论语》成为精神家园

一天中午,王自超漫无目的走过一处树阴下时,他听到蹲在树下乘凉的两名男子在议论自己:“这个流浪汉还戴着眼镜,应该是个有知识的人。”“也许是受到过刺激吧。”

两人的对话让王子超很激动。“40多天了,终于听到有人在议论我。”王自超赶忙凑上去说,“我没受过任何刺激,我是个很正常的人。”听完王自超的自我介绍,其中一名男子说,“背水泥的活你愿意干吗?”自此,王自超有了南下广州的第一份工作:在建筑工地背水泥。

一天下工后,王自超在街头闲逛,突然在一个旧书摊上看见一本《四书》,每天下工后,其他的工友们都出去闲逛了,王自超就躲在工棚里默默捧读《四书》里的《论语》,没想到,一读就是十三年。

有一天下工后,王子超又开始了他的阅读,当读到《论语》中“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王自超突然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一般人活着都要思考一些死后的问题,那就是‘我死后是成佛还是下地狱’,可是孔子不关心这些,他认为活着就很重要,但是,活着也不仅仅是为活着而活着,孔子有一套理论指导人真正活出人的尊严,那就是仁义礼智信。”

“富而可为,虽执鞭之士无矣为之,如不可为,从无所好。”“对我来说也一样,凡是不合乎道义的富贵,都不为之。”尽管王自超现在已经是身价数百万的老板。“我以自己的体力去求得富贵,绝不是靠诡辩或者见不得阳光的手段去求得钱财,这也成为指导我日后做生意的至宝。”

——第一桶金

读了13年《论语》,儒学中的许多精髓从王自超的举止言谈、举手投足间不自觉的显现出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生意,《论语》早已成为王自超的指导思想,让其不仅赢得人们的信任,也赢得了财富。

在佛山的小县城一边读《论语》一边背水泥,一段时间之后,王自超开始思考,“总不能就这么一直背水泥吧。”“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不应该一直默默无闻下去,应该不断进取实现自身的价值设置超越自身的价值。”

 之后,王自超决定去东莞。他在一家特种电线厂找到一份工作。善于观察的他,给老板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日产量提高了10%。他被提拔成管理人员。此后,王自超开始搞销售。“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诚之,君子哉。”“人立身处世,要把道义作为自己的本质内涵,用彬彬有礼的态度对待别人,以谦逊和蔼的方式表达意愿,用诚信完成自己的承诺。”有这样的思想做指导,王自超在东莞淘到了支撑他事业的第一桶金10万元,1997年,他回到山西。

——希望《论语》能影响更多人

回到山西后,王自超走上自己的生意道路,目前,他已经拥有了一份令人羡慕的事业。“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里的这句话,不仅成为王自超的座右铭,而且被他写在自己办公室所能看到的各个地方。“希望更多的人能学习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理。”王自超说。

 (编辑:笑傲江湖)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