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战长沙”这一段,其实挺没劲的。如果我们不相信相书上的话,那么诸葛亮刚刚跟魏延见面,就要杀魏延,就是有些找碴儿了。或者说,这两人天生就不对眼。读者别误会,谈歌这绝不是讲迷信,现实生活的经验中,这种事儿真是不少。无论你如何积极要求进步,领导就是看不上你,你也真没有办法。举个例子,谈歌有个朋友,是一个单位的领导,姓周。老周就对谈歌讲过,单位有几个人,他就是死活看不上。其实人家也没有什么错,可是他就是看着人家别扭。用老百姓的话说,这叫犯相。跟他犯相的这几个人当中,谈歌还熟悉其中一个,姓李。老李也很头疼地向谈歌诉苦,说周领导不赏识他,无论他怎么卖力气干活儿,怎么为企业出谋划策,周领导也不喜欢他。谈歌劝老李:别着急,慢慢的,时间长了就好了,周领导还不大了解你么。老李苦恼地说:关键是周领导不愿意了解我。还怎么了解我啊?最后,老李得出了结论:我跟周领导犯相。
这实在是人性的弱点啊。生活中,人们常常被这种弱点伤害着。而这种事情常常说不清楚,讲不明白,更摆不到桌面上。再往深里想想,人们在生活中不是常常被这种“犯相”的现象困惑着么,如果你跟某个领导犯了相,你说得对也是不对,你说得不对更是不对。总而言之,你怎么着也不对。
魏延算是跟诸葛亮犯了相了。经验告诉我们,跟领导犯相的人绝对不会有好果子吃。这可是自古以来,存在于人事关系中的一件特别尴尬的事儿啊,真是不容易解决。中国还有句话,叫做日久见人心。可是现在这话不大实用了。用不了“日久”,如果领导跟你犯相,过不了一个礼拜就得把你炒了鱿鱼,还见什么人心啊。你见“伤心”吧。如果你去应聘,你遇到一个跟你犯相的考官,你肯定连面试这一关都过不了。就算你是怀揣着绝技,就算你揣着外国留学回来的学历证明,就算你是MBA推荐来的,就算你揣着一叠子钞票,想面试过后请人家撮一顿儿,可人家就是不用你。就是看着你别扭,看着你不顺眼。你还真没辙。你还想请客么?你就是请人家喝茅台,喝XO,吃燕窝鱼翅,人家也不稀罕去。古时候那位揣着和氏玉到处献宝的先生,肯定遇到了一些犯相的人,不仅不认和氏玉这块宝贝,还让人家把手脚都跺了。更惨。这岂不是抱着猪头,进不了庙门么!你就叫撞天屈吧。
刘备还算是顾全面子,第一把手嘛,总要顾全大局。他劝住了诸葛亮,这才算是留下了魏延。是啊,真要这时候杀了魏先生,传扬出去多不好听啊。损害企业形象啊。人家谁还敢来投奔啊。咱这刘氏公司刚刚成立,正是招工的时候,可别弄出乱子来啊。行了行了,孔明先生啊,看在我老刘的面子上,先让魏先生留下吧。先试用一个月嘛。
魏延总算是别别扭扭、委委屈屈地在刘备的公司上班了,可魏延从此算是不走运了。
他在蜀国流血流汗干了几十年。从长沙一战开始,出生入死,大小战事,几乎都少不了他。都五六十岁了,还扛着大刀片儿,跟着诸葛亮到处打仗呢,还当过不少回先锋官呢,遇山铺路,见水搭桥的苦差事也干了不少回。翻翻《三国演义》这本书,举凡蜀国的重大军事活动,魏延总有份,总是冲在前边。也真是不容易。谈歌看老魏,也算是个老实人,也没争过什么待遇(反正书里没写),你说亏不亏吧?干了这么多工作,倒了,诸葛亮也没看上他。看不上就看不上吧,诸葛亮临死,还给人家下了一个死套儿。魏延同志怎么了?你们当领导的还讲不讲理了?
这件事无论怎么讲,也是诸葛亮的不对,你诸葛亮临死前倒是抽出点时间找魏延同志谈谈啊。你诸葛亮可是当领导的啊,怎么也得有点当领导的风度啊,用现在的话说,连个政治思想工作都没有,就安排杨仪马岱这些人往死里收拾魏延。这里边就有了说法:第一:你诸葛亮为什么不亲自杀,把杀人的任务交给了杨仪和马岱?是不是诸葛亮也觉得杀魏延心虚,下不了手啊?第二,如果魏真的想叛变,他至于还跟杨仪叫劲吗?说句明白话。魏延也就是觉得自己多少年跟着诸葛亮出生入死,功劳苦劳都有了,可什么待遇也没有,至少也没有封个什么(随之的住房条件也没有什么改善,薪水奖金也没有什么优厚)。他如果心中怨恨诸葛亮,倒也是在情理之中。魏延先生也不是泥儿捏的。就算是泥捏的,也得有个泥性儿吧。三,魏延就算是反对诸葛亮,可也不是叛国啊。这顶多算上下级闹矛盾。魏延对撤兵的事说得很清楚:不能因为丞相死了,就把国事废了。该伐魏还得继续伐啊。这里边没有一点叛逃的意思啊。顶多是魏延不同意诸葛亮的遗嘱罢了。也犯不上给杀了啊?
可是,上级领导看不上你了,你还能怎么样呢?这是砧板跟鱼肉的关系。魏延高低还是钻进了诸葛亮布下的套儿。在汉中城门口,让马岱给杀了。诸葛亮和魏延这两人的上下级矛盾(或者叫:犯相的矛盾)才算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