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的说法,“寓管于乐”,把“乐”作为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聪明的企业家总是按照“虚实相资”的道理,在职工紧张工作之余,安排一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参加的不受约束的联欢活动。如日本企业的“野餐会”,美国企业的“周末啤酒狂欢会”、中国企业的春游等,这种松紧结合的娱乐形式,既促进了上下相互交流与理解,又受到广大职工的热烈欢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疲于生存竞争的现代人,厌倦快节奏的生活,非常需要一个让神经放松的地方。根据这一社会需要,1974年日本田边良雄创办了“悠闲谈话室”.在谈话室里,可以看电视, 读报刊,也可以下棋、打牌、谈天说地,还可以睡觉、写稿、作会议场所。谈话室每人每小时收费80日元。这也是“给人生留下空白”的一种有效形式。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将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念写成厂歌, 每天早晨八点钟,整个公司87000员工同时高唱这支歌。实践证明,这是“寓管于乐”的成功经验。
企业家的思维状态,有动态也有静态。在紧张的工作中,心境总是不停地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处于瞬息万变的动态之中。过度的动态思维,往往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如谨小慎微、畏缩不前的惧怕心理,急于求成的急躁情绪,都是不利于企业领导的。要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将动态心转变成静态心是完全必要的。所谓静态心境,并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一种特殊的思维状态,即在理智之外和毫无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去感知现实。西方人把它叫做“沉思”.每一个企业家在紧张的脑力劳动后,不妨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在蒲团或凳子上,按照佛教的“禅思”或庄子的“坐忘”或理学家的“静坐”,每天修习一段时间,使浮动之心渐渐静下来,并在宁静中悟道。人在宁静心态中,往往会油然而生出许多绝妙的想法,在宁静中感知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各种现象,通过无形沉思增长智慧和力量。俗话说“静能生智”,道理就在于此。西方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每天早晨都要在肃静的教堂里长跪三个小时。当助手劝他少跪一会去做事时,他说:“正是由于还有那么多的事等着我去做,我就需要再跪一会儿。”马丁·路德的“静跪”是为即将开始的工作积蓄智慧和力量。现代企业家面对的是一个纷乱的世界,承受的工作压力是巨大的。愈是纷乱的时候,愈是要保持心态宁静。西方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每天都要进入一间寂静、黑暗的密室中静坐一小时。其间,什么都不去想,将滚滚红尘抛之九霄云外,进入无我的心灵境界,在宁静中回归到无智无欲的自然本性,以修复憔悴的心身,激发无穷的潜能。这就是老子说的“静为躁君”[6]的道理。
根据“虚实相资”的道理,把“务实”与“务虚”结合起来,是企业家的重要领导艺术。一个高明的企业家有时要善于把自己从纷乱的“务实”中解脱出来,摆脱陈旧的思维模式和管理程式,将自己置身于虚境之中,并在虚境中使自己智慧升华,放出异彩的火花。企业家管理工厂、商店,如同逛公园一样,不仅要看到亭、台、楼、阁、山、水、花草,而且还要看到这些景物赖以存在的空间。假如企业家只是整天忙忙碌碌,纠缠于企业纷乱的事务之中,就有可能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错误。为了克服“当事者迷”的缺陷,做到“旁观者清”,由“务实”转向“务虚”,从“实境”进入“虚境”,从自我中心桎梏中解脱出来,才有可能在“虚境”中获得一些新的智慧与灵感,从“虚”中创造出一个“实”来。对于企业家来说,只是空谈而不务实固然不行,但是只是务实而不务虚也不行,甚至有时“务虚”比“务实”更为重要。成功的企业家,不但注重“务实”,而且更注重“务虚”,善于把“务实”与“务虚”结合起来,从超凡脱俗的虚境中创造出一个新的天地来。中国地产界黑马顺驰集团,是擅长“洗脑”的着名企业,把“务虚会”看成一种管理工具。为了统一思想、统一理念,往往“务虚会”一开就是七、八个小时,甚至连续几天也不睡觉。中国联想集团规定120人以上会议,企业员工必须齐唱《联想之歌》。初入联想集团的员工,除了业务培训外,还要集中到郊外的宾馆、学校、野地接受创业史教育,喊口号,做早操,讲纪律,讲理念,在务虚中给员工以“洗脑”.只有员工在思想认同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念,执行命令时才不会产生心理抵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