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事 >

读《论语》看企业的激励机制

2010-03-03 11:23
来源:半部论语学管理 作者:马千里
孔子坚持让原思接受工钱,除了觉得雇佣了人按理应该支付工钱之外,是否还有激励原思把总管工作做得更好的意思在里面呢?

读《论语》看企业的激励机制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雍也⒍5』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九百斗小米作为工钱,原思辞谢。孔子说:“不!你可以转送给你的乡里乡亲。”
 
这个小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其中的内涵,却值得仔细体会。原思是孔子的学生,学生给老师家当总管,那么他俩就不再只是师生关系,还有了雇佣关系,既然有了雇佣关系,雇主发放工钱给雇员就是理所当然的,那么雇员为什么拒绝接受呢?可以猜想的原因之一是原思家本身很富裕,他来给孔子当总管,不是为了谋生的需要,而是因为感激老师、报答老师、或者是为了更加方便地向老师学习,所以不收老师发的工钱。如果真是这样,孔子不发工钱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啊,为什么孔子又非给工钱不可呢?可以猜想的原因是,孔子如果不给工钱,会担心别人说他的闲话,说他剥削学生。一个坚持要给,一个坚持不收,怎么办?孔子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让原思收下工钱,但是却不享用工钱,而是捐献给乡里乡亲。
 
这个故事当然是为了宣传孔子重义轻利的思想,今日的管理者也不可能有机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但是从管理的角度,我们确实可以来探讨一下企业激励机制的问题。孔子坚持让原思接受工钱,除了觉得雇佣了人按理应该支付工钱之外,是否还有激励原思把总管工作做得更好的意思在里面呢?我想应该是不能排除的。义务帮忙和接受工资,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管理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这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管理者过度为自己个人或部下争取利益,明明只做出了三分成绩,却向企业索要七分报酬,将个人的利益置于企业的利益之上。另外一种情况是管理者过度拒绝为自己或部下争取利益,明明做出了七分成绩,却只向企业索要三分报酬。这表面上看是为了企业,其实本质上依然是为了管理者个人的私利,他是想用这样的牺牲自己和部下的利益,来得到老板的重用或提拔,以获得个人的更大利益。所以这两种情况都是值得高层管理者警惕的,也是基层管理者应该自觉避免的。
 
健康和正确的管理方法,是应该不回避对管理者和自己部下的利益争取。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中的激励机制,不但不回避,而且还鼓励管理者在内的所有职工为获得更大个人收益而积极工作,也就是鼓励人们为自己争取利益。
 
因为企业之所以可以有更多的工资或奖金发给职工,并不是因为老板的恩惠或施舍,而完全是职工自己的努力。也就是说在一个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企业的激励机制将保证每个人只要努力工作,只要做出了成绩,就能得到比其他人多的回报,你做出的成绩越大,你的工资或奖金就应该得到更多。
 
有一个外籍总经理在年初的工作会议上对全体中层管理者说:如果你们希望得到更高的工资,请你们在今年的工作中做出成绩来。只要你们做出了成绩,我当然会看到,万一我看得不全面,欢迎你们自己在年末向我书面报告你今年的工作成绩,你甚至可以将你希望加薪的金额写出来。我会确认,并帮助你们向总部申请给你们的加薪金额,我会全力配合你们实现你们的加薪理想。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