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中记述有周瑜与诸葛亮的故事:周瑜是东吴的都督,诸葛亮是西蜀的丞相,他们为了抵抗曹操百万大军的南下,共商国计。周瑜见诸葛亮处处高自己一筹,便妒中火烧,屡次加害;诸葛亮则处处从联合抗曹的大局出发;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与荣辱,从而保证了吴蜀的军事联盟,打败了曹操83万大军,为自己的事业奠定了兴旺发达的基础。
一个人怎样才能有气量呢?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人力当然就包含着气量。诸葛亮之所以能对周瑜的嫉妒和迫害毫不计较,是因为他目光高远,时刻想的是如何联合东吴打败曹操,保卫国家。
所以,他能从个人的恩怨中解脱出来,重事业,轻小辱。朋友之间也应如此。假使对方因心胸狭窄,做出对不住自己的事,我们应从有利于工作和团结的大局出发,能谅解的就谅解,能忍让的就忍让,不应为个人而斤斤计较或耿耿于怀。
武则天本名武照,后自改名为武侩,唐朝并州文水县人。
其父是李唐王朝的开国功臣,其母也从小受过良好教育。武则天14岁之前,受到文武两方面的培养,14岁时做了太宗李世民的“才人”。高宗李治即位后,武则天地位不断上升,终于做了皇后,并成了李唐实际掌权人。高宗病逝,武则天又迅速登上皇帝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第一位也是惟一的一位女皇。上官婉儿,是李唐五言诗“上官体”的鼻祖上官仪的孙女。
上官仪是唐初重臣,曾一度官任宰相。高宗李治懦弱,后期又不满武则天独断专行,便秘令上官仪代他起草废后诏书。后被武则天发觉,便以“大逆之罪”使上官仪惨死狱中,同时抄家灭籍。时年一岁的婉儿及其生母充为宫婢,被发配东京洛阳宫廷为奴。婉儿14岁那年,太子李贤与大臣裴炎、骆宾王等策划倒武政变,婉儿为了报仇也积极参与。但事情败露,太子被废,裴炎被斩,骆宾王死里逃生。上官婉儿明知自己也将被处死,但结果却完全相反:竟被武则天破例收为机要秘书。
原因何在?主要是上官婉儿有才,而武则天又尤为爱才。
上官婉儿14岁时曾作了一首《彩书怨》的诗,被武则天无意中发现。武则天不相信这么好的诗意会出自一位女孩之手,便以室内剪彩花为题,让她即兴作出一首五律来,同时要用《彩书怨》同样的韵。婉儿略加凝思,就很快写出:“密叶因栽吐,新花逐剪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武则天看后,连声称好,并夸她是一位才女。但对“借问桃将李,想乱欲何如”
装作不解,问婉儿是什么意思。婉儿答道:“是说假的花,是以假乱真。”“你是不是在有意含沙射影?”武则天突然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