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曾国藩书信中,曾经有这样一段话:挑选哨官、什长,必须挑选那些最勇敢,最廉洁的人。哨官、什长不特别勇敢的话,就不能够振奋士气;不特别廉洁,就不能够使士兵衷心敬服。
这里谈到了挑选管理者的标准必须要管理者能对下起到示范、表率的作用。
曾国藩说:“治世之道,以致贤养民为本。”他一向以相人、识人、知人、用人著称于世。《新书·大政下》中说:“君功见于选吏,吏功见于治民。”国君的功绩表现在选拔官吏,官吏的功绩表现在治理人民。曾国藩不是国君,但他极善于选拔人才,使用人才,这可以说是他的最大本领那么,曾国藩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呢?
委任官员的标准,曾国藩认为有如下四点:
一是习惯劳苦以尽职尽责,一是崇尚俭约以培养廉洁,一是勤学好问以拓展才能,一是戒傲戒惰以纠正风俗。所以委任一个官员一要看他是否“做”得,二要看他是否“省”得,三要看他是否“学”得,四要看他是否“禁”得。他着重考察的是人的品质、习惯、才学和意志。
他考察一个绅士也有四条:
一是保持愚儒以荫庇乡里,一是崇尚廉洁以奉公守法,一是严禁大言以务求实际,一是扩展才识以等待选用。曾国藩在使用绅士时有一个秘诀,那就是给他们一点名利,但不说破,用这种办法可以培养他们的廉耻之心。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不但本人是大德大才的旷古奇才,他选拔人才,也有自己独到的标准,往往最看好德才兼备的人,诸葛亮以其“隆中策”预见天下三分显示其大才;以其“鞠躬尽瘁”尽忠汉室,显示其大德。其人如此,其择官也以德才兼备为准则。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向刘禅上疏,即《前出师表》,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刘备)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桓帝、灵帝是东汉末年的皇帝,先后兴起第一次、第二次“党锢之祸”,杀戮敢于直言的李膺等贤臣;二人都信任宦官,使宦官得专政,朝政腐败。桓帝封单超等五宦官为侯,任其专横胡为。灵帝公开标价卖官,敛财私藏,上梁不正下梁歪,贪污风盛,民不聊生,致使社会动荡不安,终于激起黄巾造反。之后群雄攻战,从而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诸葛亮上《前出师表》时,刘备已去世,由他执政辅佐刘禅,故在出征前总结了先汉与后汉兴亡的经验教训,谆谆告诫刘禅,不要学桓、灵二帝“亲小人,远贤臣”,要学先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国兴隆,以复兴汉室。
诸葛亮还在《便宜十六策》里指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若夫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也。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因此,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时特别重视选拔德才兼备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