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有求于曹丕而不失孙权之威,不畏恐吓而存东吴志气,陈利说害,不卑不亢,终于大功告成。曹丕对赵咨倍加赞赏,称他是合格的外交官--“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卿可以当之矣。”(第82回)
外交是与人之交,外交因事而发,矛盾错综复杂。具有什么样素质的人才能胜任企业外交工作?一般地说,必须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素质:
(一)通才 --“智将型”外交人员的条件之一
“唯通才能备大体”(曹丕《典论·论文》).所谓通才,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俗话说:“一通百通。”一通为专,百通为全。一通百通,才能应付自如。通才也称为T 型知识结构的人。“一”为专,“I”为“博”,专、博合一,便是“T”型知识结构。《三国演义》第86回,东吴中郎将张温问蜀汉益州学士秦宓:“公何所学?” 宓对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在古代,象秦宓这样的人可谓以博见通之士,因而他在外交场所应对如流。张温企图难倒秦宓,“以天为问”,秦宓的妙对反映了他的博学通达,和在外交场合的自如、主动。 “天有头乎?”宓曰:“有头。”温曰:“头在何方?”宓曰:“在西方。诗曰:‘乃眷西颐。’以此推之,头在西方也。” 张温又问;“天有耳乎?”宓答曰:“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能听?”温又问:“天有足乎?”宓曰:“有足。诗云:‘天步艰难。’无足何能步?”张温又问:“天有姓乎?”宓曰:“岂得无姓?”温曰:“何姓?”宓答曰:“地姓刘。”温曰:“何以知之?”宓曰: “天子姓刘,以故知之。”温又问:“日生于东乎?”宓对曰:“虽生于东,而没于西。”由于秦宓知多识广根底好,答对如流,使满座皆惊,张温无语。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成果日新月异,没有任何人能涉猎所有领域,掌握所有知识。通才是相对的,许多外交人员之所以能成为通才,是因为他们具有快吸收、速消化,“现蒸热卖”的贯通能力。谈什么,准备什么;涉猎什么,学什么。这种“现蒸热卖”的学习适用的方法与平时的博学多采结合,使人之小通变大通,少通变多通,先不通而后为通。在谈判中则可以专家身份参战,而不是聋子、哑巴和多余的人,不是旁观,“听戏”,不知如何表态的人。搞经营外交的人,应通过各种方法向“通才”方面发展。
“互补法”是外交人员变不通为通的常法。请教专业顾问,聘请专家集团为智囊班子“参战”,以人之通为已之通,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刘备每谈必问孔明,孙权伐交先与谋臣议而后自断,曹操集众人之智为己之智等等,使用互补法使他们有限的知识有效地对付了万千的对手,适应了多变的环境。实际的外交谈判中,最大难题往往不在于你已有多少知识,而是对方在此次谈判中,除已拟定的中心议题外,还会谈什么?或者与中心议题相关联的问题会是什么?所以你需要认真分析、判断,你需要临机应变。在平时你要善于把各类知识的细流汇集到你的知识的水库中,一旦需要,迅速搜索有用的信息,拉开闸门,倾峡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