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于四方,不辱君命(2)
2010-03-18 11:17
(二)口才 --智将型外交人员的条件之二 博学生智。但光知识渊博还不能完全胜任社交工作。因为有的人长于动笔拙于动口,而外交竞技的常规武器是舌
(二)口才 --“智将型”外交人员的条件之二
博学生智。但光知识渊博还不能完全胜任社交工作。因为有的人长于动笔拙于动口,而外交竞技的常规武器是舌头,是“用舌头去把握和支配人们的情感和情绪”,去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或攻或守,均在言谈中,所以外交战也称为舌战。
邓艾,青年时代就被司马懿所器重,魏将军夏侯霸降蜀,向姜维介绍中原人才时,也提醒说,钟会、邓艾同是奇才,二人“正在妙龄之际,若使领兵马,实吴、蜀之大患”.果然,后来邓艾在对蜀的战争中,偷渡阴平成功,出奇胜蜀,迫降刘禅,成为千古名将。但象邓艾这样的名将,若作为外交官,条件不完全具备,因为他口才不行,是个“结巴”.“艾为人口吃,每奏必称‘艾……艾……’”,那怎么行呢?
口才是谈判艺术之一,是人类生活中应用最普遍同时又是最难臻于完善的技术和艺术。
应对如流是好口才的标志。
西川张松是标准舌辩之士。曹操门下主将杨修自恃才高,邀张松聊天,张松对杨修提的问题答对如流,《三国演义》第60回,“张永年反难杨修”,诗赞张松口才和熟记能力:“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胆量魁西蜀,文章贯太虚。百家并诸子,一览更无余。”
好口才善机变,能以言化敌。
舌战,难免意见相佐,甚至出现对立。口才好的人能在乱麻中理清头绪,以言代指,巧解绳结;能把言语化为春风,拨开重雾,化险为夷。只要给他说话机会,他就能在谈判的竞技场自由驰骋,智高一筹,就地取胜。其具体表现:
一是化敌为友:孔明三气周公瑾,周瑜死了他竟到柴桑吊孝,“周瑜的部将皆欲杀孔明”,孔明一篇祭文读过,剑拔弩张的东吴将领们插回剑,垂下头,说:“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鲁肃也为祭词所动,认为:“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孔明读祭文化敌为友的秘诀是以理服人--客观评价周瑜,实事求是讲述在孙、刘联盟中周瑜与孔明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情动人--跪祭过程,为之泪涟;读罢祭文,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
二是化险为夷:高明的谈判者能在危急关头,保持冷静,语如春风,化险为夷。
三是变被动为主动:
在对立、危急的谈判中,变被动为主动需有胆有识,能言善辩,调动对方,使其就范。《三国演义》第47 回,阚泽献诈降书,曹操之所以被骗住,重要原因是阚泽临危不惧,以勇瞒过曹操,以巧妙的对答“说服”了曹操。书中这样描述:曹操得书“于几案上反复将书看了十余次,忽然拍案张目大怒曰:‘黄盖用苦肉计,令汝下诈降书,就中取事,却敢来戏侮我耶!’便教左右推出斩之。”黄盖与阚泽的机谋实际上被曹操一语道破,显然,此时阚泽处境相当危险、被动。但阚泽“面不改容,仰天大笑”(可见阚泽之胆),操问他“吾识破奸计,汝何故晒笑?”阚泽巧妙地说:“吾不笑你,吾笑黄公覆不识人耳”(调动曹操,而不被操调动).曹操不得不问:“何不识人。”阚泽偏偏不正面回答说:“杀便杀,何必多问!”这时曹操提出了一个自认为是被他抓住的“书中破绽”:“既是真心献降书,如何不明约几时?”阐泽又一次同曹操兜圈子,讥讽曹操说:“亏汝不惶恐,敢夸熟读兵书!还不及早收兵!倘若交战,必被周瑜擒矣!” (抓住曹操自负有智的心理,偏笑他无学,反激曹操) 操问:“何谓我无学?”泽曰:“汝不识机谋,不明道理,岂非无学?”操曰:“你且说我那几般不是处?”泽曰:“汝无待贤之礼。吾何必言!但有死而已。”操曰:“汝若说得有理,我自然敬服。”泽曰:“岂不闻‘背主作窃,不可定期'?倘今约定时期,急切下不得手,这里反来接应,事必泄漏。但可觑便而行,岂可预期相订乎?汝不明此理,欲屈杀好人,真无学之辈也!”操闻言,改容下席而 谢……倾刻之间,借口才之力,应变之术,使阚泽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