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起兵之初,曾提出以“道”驾驭和驱使文武群臣。通观《三国演义》中的“道”,大致有’以下几种含义:
一是志向、理想
曹操陈留起兵,向各郡散发讨伐董卓的檄文,表示要“扶持王室,拯救黎民”;刘、关、张桃园结义,焚香发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这些正是古书中所讲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中的“道”,它表示一个人的志向、理想。
二是规律、法则
《三国演义》开卷第一句就讲“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徐庶所唱的“天地反覆兮,火欲殂(汉朝将要灭亡)”,诸葛亮所说的“天时”等,指的都是中国古代哲学上所提出的“道”,它表示抽象的规 律和法则,反映一个人的世界观。
三是政治主张、路线
曹操在讨伐董卓的檄文中声言:“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提出了统一天下的政治路线。刘备处处注意“躬行仁义”,动辄打出“汉室宗亲”、“大汉皇叔”的金字招牌,表示要“以宁社稷”,“重兴汉室”,目的在于把自己打扮成“王道”、“仁政”、“正统”、“统一”的代表。这是《三国演义》中所指的另一种含义的“道”。
四是道德、义理
曹操招兵,在大旗上写上“忠义”两字。刘、关、张桃园结义中信誓旦且说:“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刘备三顾茅庐时向诸葛亮表示“欲伸大义于天下”。诸葛亮舌战群儒时痛斥薛綜:“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这里的忠、义等,表达的正是那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规范。
“道”在《三国演义》中,是卓有成效的激励手段。曹操的一道檄文,博得了天下十七路诸侯响应;一面“忠义”大旗,引来了“如雨骈集”的应募之士。桃园的旦旦信词,使关羽对刘备“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终于为刘备“断首捐躯”。
《三国演义》中的“道”,其内涵尽管和我们今天所提的世界观、理想、路线、道德、规律有根本的不同,但它作为一种激励部下的手段,却是一条古今不易的真理。这是因为,“道”是人类最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对于文化思想修养较高的人来说,更是最优势的需求。一个人能否有动力,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由此决定的价值观、理想、信仰和道德。树立了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能产生概括性最强、作用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前进动力,从而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具有饱满的劳动热情,自觉的工作态 度,不屈不挠的毅力,慎独自约的品格。近些年来,西方企业极力倡导和培植“企业文化”或“企业精神”,就是企图通过共同的价值准则、精神追求和团体意识等尽可能地统一和调动职工的意志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