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事 >

管理者要有永不枯竭的进取精神

2010-03-19 09:46
来源: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 作者:郭济兴等
决策者要有永不枯竭的进取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永远进击,才能临机决断,他所作出的决策也才富有价值。

管理者要有永不枯竭的进取精神

 

决策者要有永不枯竭的进取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永远进击,才能临机决断,他所作出的决策也才富有价值。
 
进取精神首先表现为永不满足的事业心
 
有个成语叫“得陇望蜀”,源于东汉初年刘秀给大将军岑彭的一封信。其意是鼓励他乘胜前进。
 
《三国演义》曾反其意而用之,将其视为贬义。那是曹操刚刚平定汉中之后。当时司马懿建议:“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乘于时,时不可失也。”刘晔也支持司马懿的建议,认为:“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曹操却感叹:“‘人老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从而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
 
曹操的意思是告诫别人切勿贪心不足,其实需要深刻反省的应该是他自己。蜀国的法正后来对此曾评论:“曹操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乃留夏侯渊、张郃二将屯守,而自引大军北还:此失计也。” 刘备、诸葛亮对这段议论也“皆深然之”。可见当时确是一次攻击西川的好机会。曹操由于一时的满 足现状和畏缩不前,留下了无穷的后患。如果曹操“既得陇,复望蜀”,则刚刚入川的刘备恐怕又会逃奔起来了。
 
《三国演义》还塑造一个不求进取的典型人物,那便是刘表。建安12年春,曹操正统兵北征乌桓,刘备建议他乘许昌空虚率荆襄之众袭之。这个好建议刘表毫不感兴趣;理由是:“吾坐居九州足矣,岂可别图?” 象这样胸无大志,无心进取,怎能临机决断,雷厉风行?虚有其名的刘表,坐吃山空,只能等待别人来收拾自己。
 
《三国演义》所提供的教训,启发现代的决策者:万万不可满足于一得之功。满足,智慧的泉水就要枯竭;满足,前进的动力就会丧失;满足,可以霎时熄灭事业的火焰;满足,可以一笔勾销成功和胜利。
 
进取精神,还体现在不折不挠的意志。由于决定胜负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许多因素不可预测和控制,因此战场上的失败在所难免。多算,可以多胜,但不能必胜、全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是规律。甚至屡战无功,这也并不足奇。有时失败正是胜利的转机,咬着牙坚持下去,胜利的曙光就会出现,这样的事屡见不鲜,如果一蹶不振,事业便从此终止。所以贝多芬说:“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战场上的最后胜利者都有前仆后继,失败了再干的毅力。进取,必须面对失败;进取,必须战胜失败!
 
千百年来,人们为诸葛亮的忠贞而注情,为他的智慧而神往,也为他矢志不渝执着于统一大业而壮怀激烈。为了实现隆中决策制定的目标,他以九分之一的兵力,北伐强魏,大有“饮马河洛之志”。他六出六退,屡挫屡起,最后死在前线。这是多么坚韧不拔的毅力!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北伐中原,颇称壮举。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都没取得根本性胜利,但这种波澜壮阔的进取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学习。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