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必须具备创新能力(2)
2010-03-19 11:18
不待圣旨而先动,这在《三国演义》中是破天荒的事情,可以说是司马氏的一大创举。它说明,一个优秀的决策者,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得失进退,一味消极
不待圣旨而先动,这在《三国演义》中是破天荒的事情,可以说是司马氏的一大创举。它说明,一个优秀的决策者,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得失进退,一味消极地迎合和等待上司。上司的意见,往往只能规定一个大的方向,还需要进行艰苦细致的创造性贯彻落实。在有的时候,上司的意见可能不对,决策者只能把它作为信息的一种,必须经过自己的处理、筛选、加工。可见,懒于思考、奴性十足就难以创新。
不唯书
书本是前人和别人经验的总结。读书是为了增加知识和见识,提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不是为了作茧自缚。因此,决策者必须根据实践对书本知识进行修正、补充、发展和创新,而不是机械地照抄照搬。“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遇事念“本本”,决策看“条条”,活人做死人的奴隶,是不合格的决策者。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遗笑千古的反面教员,那便是马谡。马谡自告奋勇守街亭,而且立下了军令状,以全家性命担保。临行之前,诸葛亮叮嘱再三,并制定了“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的正确决策,但自以为“素读兵书”的马谡,却教条主义地照搬。“凭高视下,势如劈竹”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等书本知识,忽视了双方力量的对比,不顾地形水源等重要而具体的因素,违背诸葛亮的正确意见,拒绝王平的苦苦相劝,采取了在道旁孤山上立寨的错误主张,结果丢失了街亭这一咽喉要道,不仅葬送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一路战果,而且断绝了30万蜀军的退路,如果没有诸葛亮随机应变,意气自若,巧施“空城计”,诸葛亮及其诸将,庶几成了司马懿的俘虏。
要自信
美围有个心理学家认为:“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就能成为怎样的人;你认为你能做什么事,你就能做。”此话虽然有些失之偏颇,但他强调积极的自我塑造,颇有见地。开启创新能力的第一步,是对于自己的创造能力充满信心。
要变革思维方式
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孤立的、线型的、一维的。它可能实现思维的小的延伸,但不能实现思维的突破。创新是一种突破。创新需要跳跃式思维的能力,它包括诸葛亮预设“锦囊妙计”式的纵向超前思维能力,诸葛亮集百家之长而又迈越百家的横向综合思维能力,还包括三维的、立体式的思维能力。
跳跃式思维是思维的突破和飞跃,表现为思维进程的超阶段,思维方式的多维和多层次,思维结果的新奇和水平。它象诗人的灵感一样,有时突然而至,有时戏剧性诞生,有时出现在朦胧的半睡眠状态,有时产生于从事其他活动期间,霎时把苦思冥想的诗人,带入一个豁然开朗的崭新境地。记得有个智力游戏,要求三刀把一块蛋糕切成八块。如果只在二维空间上横切竖切,充其量只能得到六块而已。这里需要的是三维思 考。只要从蛋糕的半截处拦腰一刀,问题便迎刃而解。许多棘手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这种思维能力,比如赵云使的“空营计”,诸葛亮用的“空城计”,无不是这种思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