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事 >

管理识人术:何谓“良臣”?

2010-07-27 11:52
来源:晟辉人力资源 作者:佚名
识人要走出误区,必须坚持举之以众,取之以公。识人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到老百姓当中去识人选才,依靠广大的群众,才能选准人才,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好谁差心里清楚。

 
识人要走出误区,必须坚持举之以众,取之以公。识人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到老百姓当中去识人选才,依靠广大的群众,才能选准人才,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好谁差心里清楚。事实也证明,识十人之才,则十人爱之;识百人之才,则百人爱之;识千人之才,则天下爱之。识人一人之眼不如十人之眼明亮,十人之眼不如百人之眼明亮,百人之眼不如千人之眼明亮,千人之眼不如万人之眼明亮。所以举之以众,依靠众人的眼睛来识人选取人,就会更客观、更全面、更准确。当然,这众人之眼应是别具特色的慧眼,只有靠慧眼才能识才。
 
识人不仅要举这以众,而且要取之以公。奉公举贤,则不避仇。只要能出以公心。就能做到即使自己的仇人,只要他有才能,也同样举荐。只有识人出于公心,才能做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为天下之大公举人,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识人,推荐外人,只要贤才,即使是仇人也不回避;推荐家人,只要是贤才,以公心推荐家人,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也不回避。
 
古代有人听传闻而推荐的,有见面而推荐的,有举荐仇人的,有举荐亲人的,有从文书档案中征集的,有记在屏风上的,有写了留在夹袋的。虽然识人推举的方式不一样,但关键在于对公事应当无私才对。
 
世有格言云:"一国之内若无忠臣,国家必定灭亡。"我国五千年历史孕育出的"帝王学"充分地阐明了这个道理。这门早已有之新近"命名"的"学科",在囊括了历朝各代兴衰的史实,并作了忠奸归因之后,直言其旨:一代英明帝王的造就,根植于三在原则,即要有不断启迪帝王的老师,要有敢于直言的近臣,要有优秀的谋僚人员。由此可见,忠臣对于明君的造就确实是举足轻重。
 
同样的道理,一个单位,一个领导者,若无忠于职守、赤诚无私的下属干部,其败必然,至少成就不了什么大事。
 
"帝王学"清楚地记载着:封建国家的昌盛发达,明君圣主的清下有为,全赖以忠臣的辅弼。而忠臣对于君主的辅弼主要通过"启迪"圣明,"直言"圣德,以期献谋献策,进而治国安邦。
 
现代领导实践证明:一个单位的振兴,一个领导者的成熟、成功,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的顾问、智囊、配角、秘书等下属干部的婉言帮助,直言相谏,以期趋利除弊,进而造福一方。
 
"启迪"和"婉言"属于诱发性的表达方式,一般不易使领导者"龙颜大怒",而直言相谏则需要一点无私的精神,有一点冒死勇气。而这精神,这勇气,恰好是忠臣的可贵之处。
 
举凡忠臣,莫不是敢于直言的。倘为忠臣而不敢直言,必为私利所困惑。长期下去,若不是唯诺依附,不顾社稷,一定是另有图谋,心怀不测。此时,"忠"字的含义在他身上已经荡然无存。历史将要给他重新"更名".在我国历史上,李斯、陆贾、魏征等人之所以忠君千古,受人称颂,都因为他们有敢于直言的精神;李斯、陆贾为巩固秦朝的封建统治和西汉国力的加强,不顾龙颜喜怒,直言"焚书"、"宽舒"建议:魏征为了李唐江山,冒死进谏。可见,历史有所选择的记住他们,人们一直把他们称为忠臣,是看中了他们敢于直言的高贵品质。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