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沟通哲学(2)
2010-04-22 11:46
孔子告诉我们在听的时候,要进行判断,看对方说的是真是假,说话的水分是多少,不要以讹传讹,人云亦云,如果不经过判断就说出去了带来的危害是很
孔子告诉我们在听的时候,要进行判断,看对方说的是真是假,说话的水分是多少,不要以讹传讹,人云亦云,如果不经过判断就说出去了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谎言千遍成真理。据说孔子的学生曾参住在郑国的时候,一个与他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跑去告诉他母亲说:“可不得了啦,曾参杀人了!”曾母不信,只管织布。一会儿,又有一个人来告诉曾母:“曾参杀人了!”曾母还是不信。可是,等到第三个人来说同样的话时,她便立即起身而逃了。这就是谗言三至,慈母不亲的来源。
那我们怎样来辨别别人说话的真伪呢?苏格拉底给了我们一个方法。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位门生匆匆忙忙地跑来找苏格拉底,边喘气边兴奋地说:“告诉你一件事,你绝对想像不到的……”
“等一下!”苏格拉底毫不留情地制止他。
“你告诉我的话,用三个筛子过滤过了吗?”
他的学生察觉情况不妙,不解地摇了摇头。
苏格拉底继续说:
“当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时,至少应该用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第一个筛子叫做真实,你要告诉我的事是真实的吗?”
“我是从街上听来的,大家都这么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那就应该用你的第二个筛子去检查,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应该是善意的,你要告诉我的事是善意的吗?”
“不,正好相反。”他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来。苏格拉底不厌烦地继续说:
“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检查看看,你这么急着要告诉我的事,是重要的吗?”
“并不是很重要……”
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话:“既然这个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你又何必说呢?说了也只会造成我们两个人的困扰罢了。”
行动指南:
有效沟通的中心不是发出者而是接收者,所以在说的时候要三思,在听的时候要听话听音。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