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事 >

进行管理的根本目标:“求治去乱”

2010-05-28 16:10
来源:中人网 作者:清雅
按照荀子人性治理模式的理论,在国家治理的目标中,也要贯穿着“给人之欲,养人之求”的原则。

 
按照荀子人性治理模式的理论,在国家治理的目标中,也要贯穿着“给人之欲,养人之求”的原则。荀子的王道政治理想所要达到的治理目标是:“刑政平,百姓和,国俗节”,国家富。 儒家的治理目标,从来是把社会的和谐与安宁放在首位。为了使社会和谐安宁,儒家强调政治上的中和,物质利益上的均平,人际关系上的和顺以及精神生活上的健康与完满。荀子认为,凡按照‘礼义’的规定来治理国家,处理公务,待人接物,就是合于中道的、公正的、和顺的,所以,“礼义”是政治上平和的基础与保证,也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与保证。要达到“政平”的治理目标,首先要按照“性伪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好“隆礼”和“重法”的关系,务必先要用“礼义”去改造人性,使人性归化于伪,自觉用“礼义”的规定行事,以此为前提,若有再违犯礼法之规定者,再施之以刑罚。刑罚要适当,要公正无私,这是“刑政平”的最重要的条件。其次必须要“上一”,荀子说:“其法治,其佐贤,其民愿,其俗美,夫是之谓上一”,“上一而王”(《王霸篇》)在政治上实行法治,用有贤德之人作为卿相,这样就是政治上的清明,其结果是百姓朴实,风俗美好。政治上的清明,百姓的朴实,风俗的美好,就算是达到了王道之治的目标了。再次,天下百姓的拥护,王道政治的目标就能实现。荀子认为,凡治理国家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者具而天下归之, ……天下归之谓之王。”(同上)要得到百姓的拥护必须要“刑政平”,反过来,百姓的拥护也成了“刑政平”的一种标志。第四,要达到“刑政平”的治理目标,务必要“爱民。”荀子说:要“使民夏不宛喝,冬不冻寒,急不伤力,缓不后时,事成功立,上下俱富,百姓皆爱其上,人归之如流水。”(《富国篇》)为治者要关心爱护人民,要使他们夏天不要中暑,冬天不要受到寒气的冷冻。爱民不只要爱一地一域的人民,还要爱天下的人民。爱民,民则亲上;民亲上,则政治平和。第五,要达到“刑政平”的治理目标,还得要使士农工商诸民“各得其位。”荀子说:“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共已而止也。”(《王霸篇》)从天子、国君、三公,以至士、农、工、商诸民皆按照“礼”的规定,各自按自己的职分从事自己所应该作的工作,使人人各得其位,从而也满足了自己的需求。荀子的结论是:“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刑,国家能治四海平。”(《成相篇》)“政平”的重要标志是“分不乱于上,能不穷于下。”(《儒效篇》)这样,社会就达到了一种有序的状态。
 
“民和”是荀子治理的另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荀子认为,政治清明平和,天下安宁,百姓和乐。要使百姓和乐,一是依靠“礼”,一是依靠“乐。”荀子说:“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礼者,所以正身也”(《修身篇》)用“礼义”治气养心,修身正身,就是改造人的多欲好利的本性,使其具有区别于禽兽的“义”的本质,使人具备仁德。“仁者,必敬人”,“恭敬,礼也;调和,乐也。”“敬人有道,贤者则贵而敬之,不肖者则畏而敬之;贤者则亲而敬之,不肖者则疏而敬之。其敬一也,其情二也。(《臣道篇》)人与人之间相爱,相敬是”民和“的重要条件之一。”乐“亦是人性需求的一部份。荀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是满足人”耳好声“的这种欲望的,它具有”和敬“”和亲“”和顺“的功能。所以,荀子说:”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可以善民心“,”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乐论篇》)”乐“主要起作着导人以和睦的作用。百姓和乐,天下咸宁,则王道之治的理想目标就算达到了。
 
荀子认为,“不富无以养民情”,求富求贵求荣是人的情欲之一。为了满足人民的求富的欲望,荀子提出了“富民”“养民”“裕民”这一治理目标。荀子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贤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挢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富国篇》)国家节约开支,实行富民的政策,君上按制度收税,教育百姓节约,实行这种“节用裕民”的政策,人民就有了生产的积极性,这样生产出来的粮食多如丘山,人民也就可以富足了,民富则国家也就富了,相反则民贫。民富就可以“养民情”,就可以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也就可以达到“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的目的。荀子还强调“利民”,说:“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不爱而用之,不如爱而后用之之功也。利而后利之,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爱而后用之,不如爱而不用者之功也。利而不利也,爱而不用也者,取天下者也。利而后利之,爱而后用之,保社稷者也。不利而利之,不爱而用之,危国家者也。”(同上)总之,“富民”“养民”“裕民”是荀子王道政治的重要治理目标之一。民富了,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则可以进一步教之,化之。“性伪合而天下治”就是达到“求治去乱”这个总目标。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