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略退却,是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因为顾到不能迅速地击破其进攻,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
这里单说战略退却,江西叫做“诱敌深入”,四川叫做“收紧阵地”。从前的军事理论家和实际家也无不承认这是弱军对强军作战时在战争开始阶段必须采取的方针。外国的军事家就曾这样说:“战略守势的作战,大都先避不利的决战,使至有利的情况始求决战。”这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对此也没有任何的增加。
《智囊》记载:“唐太宗尝言:”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无不溃败。‘盖用孙子之术也。“。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七月,薛举在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称帝。李世民率众讨之,无功而返。不久薛举死,其子薛仁杲嗣位,李世民再次兴师讨伐,与薛仁杲在折庶城(今甘肃省泾川县东北)对峙六十余日,敌众十余万人,兵锋甚锐,数来挑战,李世民按兵不动以挫敌锐气。至敌粮尽、两将来降,李世民才说:“彼气衰矣,吾当取之。”命庞玉先在浅水原(今陕西省长武县东北)南攻击敌人,敌将宗罗侯全军出战,庞玉先战败未溃之际,李世民出其不意亲率大军从浅水原北奄出,大败薛军,薛仁杲降。
纵观李世民用兵,可以月一句话概括之:先为不可胜,待敌之可胜。而先为不可胜则表现为战略退却和促使客观条件变化,使敌之可胜。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已有明确表述:选择和造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若干条件,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战略退却原则,是实力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竞争者保存实力,伺机破敌的唯一方法。任何企业无论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互相矛盾者的优势、劣势。一般竞争原则是以长击短,而如果自身处于并非有利的情况下,则不能硬拼死战。退却不是目的,是手段,而且是一种改变影响竞争胜负的竞争各方实力的手段。
战略防御,必须基于一个有利的战略环境和灵活的资本运作/经营能力之上。下面就两者的基本特征及涵盖范围做分别的描述:
战略环境,一般的表述为地理的地缘经济环境和民族、文化和收入水平等,主要表现为可进退伸缩的战略区域。而且这种环境将有利于双方战略、局部层面的实力对比发生对我有利而不利于竞争对手。以下几个方面为改变敌、我实力的关键部分:
1.分散竞争对手的利益点:商业竞争的根本是赢利,而分散竞争对手实力的最佳办法就是用经济利益去引诱其放弃集中的实力。像解放战争中,胡宗南大军进军陕北一样。一个一个的县城就像利益点,诱使国民党分散实力分兵驻守,从而从绝对的集中变为绝对的分散,以便于各个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