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女儿”的管理风格(2)
2010-07-27 11:39
二、贾探春创新分权型的代表 《红楼梦》中,曹雪芹给了探春一个敏字。她才自聪明志自高,性情刚烈,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威仪。在《红楼梦》五十六回
二、贾探春——创新分权型的代表
《红楼梦》中,曹雪芹给了探春一个“敏”字。她“才自聪明志自高”,性情刚烈,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威仪。在《红楼梦》五十六回中,曹雪芹以一个章回的篇幅,完整地描绘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经济改革故事,其中的主角就是与王熙凤完全不同类型的管理者贾探春。
为了克服贾府的经济危机,贾探春凭借自己对当时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市场经济的敏感,感到大观园中所生产的稻米、竹笋、莲藕、花果、鱼虾等没有合理利用,于是她从开源节流上思考问题,富有创意地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改革举措: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把大观园分包给园中的老妈妈们。她认为承包有种种好处:“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然一年好似一年了,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成年家在园中辛苦;四则也可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并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余,以补不足,未为不可。”这样一来,一个消费性的大观园就被改造成了一个生产性的种植园,捉襟见肘的贾府经济也因此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探春对大观园进行“承包制”改革之后,又把目光放在了福利上:取消原来小姐丫头们每月置办头油脂粉的二两银子。贾探春对自己的改革相当自负,鲜明地打出了她的改革旗号:“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穷尧舜之辞,背孔孟之道。”在贾探春看来,既然经济改革的目的在“利”,那么“背孔孟之道”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贾探春无愧于一个改革型管理者的称号。她实行的“承包制”,带有把权力下放的雏形,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方面来看,其分权比王熙凤的强权式管理方法确实要高明。
三、薛宝钗——无为而治型的代表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好人缘是公认的。在合府上下,她得到的赞誉之词最多、最鲜明。她自信,能干,易于合作,善于解决问题,创造了一个富有亲和力的人际环境,为自己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宝钗虽然艳冠群芳,家资豪富,博学多才,但在平时与人交流中,对着装、语言、举手投足等,十分注意拿捏把握。她没有典型的体态语,有声语言少,不画眉、不点唇,日用穿戴毫不显眼。她有意淡化自己,着意保持一种朴素无华的风格。她不像晴雯那样长得漂亮还“打扮成个西施的样子”刺激别人,争强好胜到处结仇。她不显水、不显山,讲涵养,城府深,知书达理。薛宝钗和王熙凤一样,深知管人是要讨人嫌的。但她的处事风格却和王熙凤完全不同,她在就职演说中说道:“我本也不该管这事。就你们也知道,我姨娘亲口嘱托我三五回,说大奶奶如今又不得闲,别的姑娘又小,托我照看照看。我若不依,分明是叫姨娘操心。我们太太又多病,家务也忙。我原是个闲人,就是街坊邻居,也要帮个忙儿,何况是姨娘托我?讲不起众人嫌我。倘或我只顾沽名钓誉的,那时酒醉赌输,再生出事来,我怎么见姨娘?”薛宝钗把自己参与管理说成是身不由己、万般无奈的事情,这样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被管理者的同情。宝钗被王夫人授以理家、“监察”大权,她尽职尽责,且深得人心。“贤宝钗小惠全大体”的故事中,她不摆小姐的架子,也不像探春那样严厉训斥,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委婉的言词中间接而又鲜明地达到了警告婆子们的目的。双方的面子得以保全,不伤和气,取得了严肃治家的理想效果。想当初,怡红院花天胡地好不热闹,宝钗一嫁过来当了主母,马上家门肃然,怡红院在她的治理下秩序井然,却不见她施展了什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