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以后,接近现代学术史写作规范的宋学著作开始陆续出现。思想史通史中辟专章论述宋学的,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及《宋明理学史》,这三种著作,在中国学术史研究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迄今不衰。它们首先运用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和表述形式,淡化了《宋元学案》中按地域编排学术流派思想方法,揭示了传统学案体系中未能达到的学术思想的内核—历史的、社会的因素,并据此调动相关人物与学术流派予以综合,从而比较清晰地彰显出各流派的学术特色。可以说,冯、侯二位开辟了当代宋学研究的全新模式,其功不可没。从历史主义角度看,《宋元学案》所提供的学术信息量更大,这是它的优势;而冯、侯之著作,则在研究方法、思路上,比较客观、合理,符合科学性。二十世纪中叶学术史研究存在的问题是,以人物为核心与纲领的章节体系,掩盖了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即学派的形成、发展,与各学派之间的互动,这是全景式的,不可能以人物为纲领予以包括的。
这个问题,到了20世九十年代,已引起学术界深刻反思。葛兆光的两卷本《中国思想史》,首先对以人物为中心的写作模式,进行了改革,采用从广阔的历史、社会领域中梳理、选择学术史材料,以构建学术演变史的新路子。这一著作具有创新精神,已成为学术史(包括宋学)描述的又一模式。
断代学术史方面,尤其是本文所关注的宋代学术史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至21世纪初,有突破性进展。学术界对宋学的认识,渐渐地从宋学单一地与理学挂钩,开始向宋代儒学复兴与宋学延续发展深入。宋学不应看成单一的学问,而是多元化的学问。诸如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张立文的《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都把理学看成是宋学发展一个阶段,并将宋学与元明儒学联系起来。
余英时新著《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对宋学的成因,有了更深入的探讨;并从士大夫政治文化角度出发,对宋学的延续性和继承性,有独到的见解。是一部颇为学术界所关注的佳作。
然而,从多元文化角度研究宋学的,还不多见,值得注意的是包弼德(PETERKBOLUE)《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庐国龙的《宋儒微言》,前者将宋学与文学联系起来,后者把宋学和政治联系起来,这是向广义宋学研究走出的第一步。其后,出现了李春青《宋学与宋代文学概念》等。这是十分可喜的新现象,一提及“宋学”,人们不再只想到理学或新儒学,新宋学还包括历史、文学、艺术等等。
综观一个多世纪来的宋学研究路程,宋学的学术视野越来越宽广,实际上已成为一门多元的、跨学科的研究。其时间也不止于宋代,而是一直延续到明清。故尔,有人称之为“大宋学”。
(责任编辑:神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