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入门 > 国学常识 >

中华龙——“真龙天子”的由来(3)

2009-07-24 10:21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佚名
这里指两种兽的图案)、藻、火、粉米(白色米形花纹)、黼(黑白相同如斧形的花纹)、黻(青黑相间的花纹)。蔽膝与裳同色,绣龙、火和山的图案。

这里指两种兽的图案)、藻、火、粉米(白色米形花纹)、黼(黑白相同如斧形的花纹)、黻(青黑相间的花纹)。蔽膝与裳同色,绣龙、火和山的图案。十二章中以龙纹最为突出,其他不过是点缀。明代又规定皇帝的朝服除了十二章外,还要有十二团龙。帝王的其它衣服也尽力“龙”气,可称满身皆龙,甚至皇后的朝服也爬满了龙。

封建帝主垄断龙纹的目的是加强专制统治,使自己的权威不受到挑战。因而,任何时龙的冒犯常常被君主视为对专制皇权的冒犯,都可能招致大祸。韩非子曾说过,龙虽然有时柔顺得可以与它一起嬉戏,但它颈下有逆鳞径尺,碰了逆鳞,龙就会翻脸不认人而杀人。韩非子认为君王应有逆鳞。历代帝王神化自己为真龙天子,也就自然地承继了龙的逆鳞。触犯专制皇权、包括对龙表现出不敬的言行,都可能遭到严惩乃致杀身灭族。所以大诗人李白在《猛龙行》中感叹:“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明清以降,中国封建皇权达于鼎盛,极度膨胀,帝王猜忌心极强,对皇权有意无意的冒犯都是犯龙鳞的行为,由此形成了一系列血案和文字狱。明代画家盛著善画山水花鸟人物,名重一时,洪武年间供事内廷,为皇帝服务。他奉旨为一寺院画影壁,画了一幅“水母乘龙背”,结果朱元璋以“不称旨”为罪名下令将盛著处死。朱元璋出身卑贱,疑忌心极强,很可能是他认为这幅画中龙被人骑是对他的嘲讽,于是制造了这起冤案。清代乾隆二十年(1756年).内阁学士胡中藻主持广西学政,出试题取《易经》中“乾之爻不像龙说”一句,结果被控为低毁乾隆。因为隆与龙同音,是暗指乾隆不是真龙天子,因而获罪,收监后又顺蔓摸瓜,查出胡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类的句子,于是胡中藻被处死。

由于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的功能与形态、类别又多种多样,更由于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已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专制帝王们无法对龙实行绝对的垄断。相反,帝王们的恣肆自为激起了人门的反感,出现了对龙的憎恶和否定,产生了毒龙。孽龙之说。毒龙本为佛经语,指一种害人之龙因受戒而顿悟,忍诸般苦,以至命绝,最后终于成佛。但人们用这一概念主要意指害人之龙或害人的邪念。唐诗人王维就有“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的诗句。所谓孽龙,乃是降灾之龙。本来在上古,龙代表天帝表示其赏罚,但降灾之事逐渐被称为“龙蛇之孽”,于是有了妖龙、孽龙的称呼。相传秦李冰任蜀郡守,蜀多水患,并有孽龙食人。李冰及其子二郎降服孽龙,锁于江上,水患遂息。神话传说中的二郎神及梅山七圣即从此而来。孽龙除了指残暴,兴水患害民的龙以外,还指历史上的暴君,如夏桀、秦始皇等人。对毒龙、孽龙的指斥,反映了历史上人民群众对专制皇权的不满与反抗。除了这种直接的指斥外,人们还在文学作品中对龙嬉笑怒骂。如在《封神演义》、《西游记》中都有“哪咤闹海”的章节,作者不但借哪咤之口把龙王称为“老泥鳅”,而且还设计了哪咤将龙太子打死、揭鳞抽筋的情节,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的意向。

对“真龙天子”的最直接的否定是农民革命的的熊熊烈焰。

还在龙与帝王结缘不久的东汉未年,黄中军起义就喊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近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把清王朝的皇帝称为“蛇妖”,宣称以农民自己的真龙天子来取代封建阶级的真龙天子。他赋诗言志道: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

眼通西北江山外,声震东南日月边。

展爪却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

风雪鼓舞三千浪,易像飞龙定在天。

当民主革命凯歌高奏、封建帝制被推翻后,作为皇权象征的龙也就走向了未日,变成了一种文化遗迹。

(责任编辑:小草人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