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入门 > 说文解字 >

【武】文止戈为武

2009-05-03 15:0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字义: ①:关于军事或技击的,~装,~器,~术。 ②:勇猛,英~。 ③:半步,行不数~。 ④:姓氏。 武为会意字。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 本义:勇猛,猛

字义:

①:关于军事或技击的,~装,~器,~术。

②:勇猛,英~。

③:半步,行不数~。

④:姓氏。

武为会意字。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

本义:勇猛,猛烈

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武”字是个合体字,按古代造字法的“会意”,“武”从止、从戈,由止、戈二字合起来成为“武”字。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止在甲骨文中实则为人的脚趾的象形,在金文中,“止”依然构成人的脚趾之形;在篆文中“止”依然如此。甲骨文中“武”字的最初表现形式是“足戈并立”,左边画一个“足型”,而右边画一个“戈型”,二者组合成其雏形,并以象形取意,即立足持戈,是一种静态;在此基础上字体由左右结构,变成了上下结构,近而形成了“止戈竖立”的组合,此时最大的变化在于“足型”被“止”字所代替,而“戈”的一撇移到“弋”字的左上角,其意是持戈而行,处于一种动态。进入青铜器时代,金文中的“武”字,已由象形向会意方向发展,并形成“动静”结合的字体,笔划粗细一致,结构相对协调,以适用于人的习惯认识和记忆。从甲骨文中“武”字的变化看,其原始本意并非止戈为武,而完整的表述应该是这样的:或持戈静止而立,注视前方;或举戈而动,欲与人、欲与兽斗,与人斗是争夺地盘和剩余价值,与兽斗是维持生存和生命。

姓氏:武

1、出自子姓。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其为武姓之始祖。又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子司空,于公元前765年继位,在位十八年,死后谥号“武”,史称宋武公,他的后世子孙以其谥号为氏,亦称武氏,此为河南武氏。

2、出自姬姓。据传周平王的少子姬武,从一落娘胎手掌上便有一片特殊的纹路,形状就像个“武”字,周平王便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以武为氏,是为河南武氏。

3、出“出夏臣武罗”。夏代有诸侯国武罗国,后来国亡,武罗子孙以国为姓氏,后简姓武氏。

4、是汉代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为“武强”而简为武氏。

5、是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秦大臣白起因功曾被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便以封爵“武安”两字为氏,称武安氏。周顷王之孙姬满之后裔曾被封于武疆,而以地为氏,称武疆氏。据有关学者考证,武安氏和武疆氏的后裔后陆续改姓了单字武氏。

6、是出自唐代的冒姓或被赐姓为武姓的。如唐朝有贺兰敏,本为贺兰氏,后改姓武,此为冒姓者。武则天曾赐傅游藕、左玉玲、李楷固及契(艹必)明之妻为武氏。

武姓迁徙史

武姓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河南省境,其后在此地不断繁衍,并迅速地向邻近的山东及江苏等省迁徙。至汉时,山东武氏已经是一千兴旺、显赫的家族。出自此地的武姓,后繁衍至今河南、安徽、山西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战乱,武姓也同中原的土族一起大举南迁,成为了江苏等省境内的一大望族,故武姓有“沛国”郡望,而另一支武氏迁入今山西省境。唐代时,武姓家族因出了一位武则天,使得武姓繁衍达到了极为昌盛时期,武姓也正是始于唐代在北方各地再次得以大举繁衍迁徙,族派不断扩大,在今山西太原一带发展成为一个大族,故武姓有以“太原”为其郡望。与此同时,武姓在我国南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后遍及全国各地。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