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道家智慧 >

庄子与李白:人性的本真、放逐与无奈(九)(2)

2009-10-22 15:23
来源:国学网 作者:飘红
庄子曾说道无所不在,甚至说:“在蝼蚁”……“在秭稗”、“在瓦甓”、“在屎溺”……“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正是领会了道的无所

庄子曾说道无所不在,甚至说:“在蝼蚁”……“在秭稗”、“在瓦甓”、“在屎溺”……“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正是领会了道的无所不在性,中国画的要旨便是不对万物的形与色进行简单的再现与摹仿,而是突出其神韵,其实,这种神韵就是道所发出的光芒。于山水画,则更是如此。山水画讲究“气韵生动”,“虚实相生”,也就是突出了《庄子》所讲的“气”。人与万物无形无貌、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最终都要化为气的虚静状态。“凡物得天地之气以成者,草木各有其神,欲以笔墨肖之,当不惟其形,惟神也”。清·代宗骞《芥舟学画编》。“夫虚静恬淡……万物之本也”。(《庄子·天道篇》)

庄子与李白

中国山水画还体现了庄子道的自然无为之美。《庄子》认为,万物的生长、消亡都不是人为的,完全是自然的,而这种自然无为,便是万物的美的本质。中国画强调自然,画画的人则要胸无杂念,让精神处于绝对自由的状态,让画笔自然游走,无拘无束,才能捕捉到山水的神韵之所在,才能将自然而充满神韵的反映出来。所以,画家讲究悟性,即悟出道的所在,才能不滞于物,任精神自由奔腾,将自己的感情融于山水之间,也因此才能画出精美的作品!庄子的“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在这里也能找到答案。中国画家总把“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作为他们作画的座右铭。得意之时而忘形色,这是灵感毕现的时候。庄子笔下的“解衣般礴”的画家形象:“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砥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坦坦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庄子·田子方》)

庄子还认为“道未始有封”、道“无古无今,无始无终”。那么,中国的山水画是怎样表现这种无限极之美的呢?在有限的画面上、有限的时间里,中国的山水画采用了几种方法来表现道的“无限之美”。“以大观小法”、“三远法”,(即宋郭熙提出的高远、深远、平远“三法”)。“三远法”,先仰望那峻峭高耸的山巅(高远),再俯视幽远的山谷(深远),再平眺河滩苇荡(平远)。这种对大自然一视同仁、无微不致的眷恋四顾的三远法,打破了画幅对时空的限制,把更广阔的空间和景致组织入画,大大扩展了艺术空间概念。

怎样表达大道的运动美?

(责任编辑:蝶澈)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