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道家智慧 >

道家与儒家的入世与出世(3)

2009-11-02 15:54
来源:逍遥社区 作者:梦蝶
就上面这两点,老子的入世哲学内涵和方法论就与儒家的入世哲学的大不相同。儒家提倡以“仁”“德”来规范个人言语行为,从而使社会保持和睦状态;

就上面这两点,老子的入世哲学内涵和方法论就与儒家的入世哲学的大不相同。儒家提倡以“仁”“德”来规范个人言语行为,从而使社会保持和睦状态;老子则呼吁返璞归真,摒弃刻意的“有为”。老子曾经根据“无为”思想提出很具有现代意义的政治主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四十三章》) 产生、发生的一切,不侵为己有;有所为而不为已,所以不恃之以为资产;身居高位却不以主宰自居而专制横行。这些思想表现就是玄德。有权力的人总有以权力征

服他人的冲动,爱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任意支使在下面的人,而无为则意味着对权力的节制和对占有欲与支配欲的消解。这是老子入世哲学的主要方向。

道家智慧

(二)庄子

庄子反对出世与入世,却爱游世。游,若即若离不即不离也,介乎“避”与“入”之间。

那些抛弃社会与自身的责任义务而隐逸山林、完全不问世事的避世者(出世者),最为庄子所不齿,因为他们借“净心”之名,抛弃了基本人伦,把作为人最起码的责任与义务都推卸得干干净净,事实上是一种极度自私的行为;另外,这样过于刻意,甚至更有人将其作为一种沽名钓誉的工具,后讽之“终南捷径”,实属虚伪。

至于那些把自己卷入国家政治生活而居于庙堂的入世者,老子也表示反对,甚至还带有同情。庄子具有浓重的“贵生”思想,把它推向了极致,认为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任何以生命为代价追求身外之物(名利、道德、知识、情感等)的行为无疑都是舍本逐末。由于庄子生逢乱世,个人的生命在艰险危恶的世道中犹如蚁蝼般脆弱,庄子极其关心养生与处事,以能在乱世中保全,因此儒家的积极入世在老子看来是一种无效的、损害生命的愚蠢行为,因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不仅对精神甚至对肉体都是一种深度的摧残。

于是,庄子选择了“游世”,就是“顺人而不失己”(《庄子·外物》),“外化而内不化”(《知北游》)。一方面通过外在的“顺人”,作出行为上一定程度的妥协,来保证其现实意义上的“在世性”,从而避免了避世之人对其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放弃;另一方面又通过内心的“不失己”,保持自我,来保证其精神意义上的“远世性”,从而避免了入世之人极有可能遭受到的精神疾患。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高明的生存智慧。

(责任编辑:南有乔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