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道家智慧 >

道家智慧的启示(2)

2011-02-24 11:31
来源:soso 作者:上善莫梅
而在这一方面,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对我们是有启发的。这一理念告诉我们,管理工作不可违背人的自然本性,不能无限制地榨取民力。这一理念要求

  而在这一方面,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对我们是有启发的。这一理念告诉我们,管理工作不可违背人的自然本性,不能无限制地榨取民力。这一理念要求管理者在把握宏观原则的前提下,放权给部下,充分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再次,“无为而治”提倡一种自然化的管理之道。


  将“无为而治”运用于管理工作,就是要求管理者要遵循自然规律,严格按规律办事;要善于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为当为之事,不为不当为之事。


  按照老子的思想,管理者可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次的管理者按“道”办事,他虽实施了管理,却使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第二个层次的管理者按“德”办事,他不谋私利,一心为民办事,能给人们带来实惠,人们爱戴他;第三个层次的管理者依“法”行事,人们畏惧他,但并不真心拥护他;第四个层次的管理者按“欲“行事,他什么都不懂,却什么都想管,人们痛恨他。


  在老子看来,只有第一个层次的管理者才达到了“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才能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这一理念告诉我们,最高水平的管理是顺应物性和尊重人性的管理,最高明的管理者是在悠闲自得之中将管理对象治理得井井有条的管理者。


  (二)道家“有无相生”的管理之道及其现代启示


  “有无相生”是老子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哲学上说,“有无相生”是指任何具体事物即“有”都是从“无”中产生的,又不断地转化为“无”。这一思想包含着深刻的辨证法,对现代管理实践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第一,“有无相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革故鼎新”的辨证思维


  一般人习惯于从肯定性思维出发,肯定“有“的作用;道家则更加重视从否定性思维出发, 强调“无”的作用。立足于“有”的肯定性思维,往往表现为循规蹈矩;立足于“无”的否定性思维,则往往表现为标新立异。道家强调“有无相生”,实际上是主张将肯定性思维与否定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提倡一种革故鼎新”的辨证思维。


  这种思维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乐于探究新问题、勇于迎接新挑战、善于标新立异、敢于承担风险、有独立见解、不迷信权威等特质,启迪我们在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将“无”转化成“有”,赋予管理工作以创新精神。


  其次,“有无相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虚实相资”的管理艺术


  道家“有无相生”的辨证思维运用于管理实践,要求管理者要善于将“务实”与“务虚”结合起来。苏轼有一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说出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管理者有时要善于把自己从纷乱的“务实”活动中解脱出来,将自己置于“虚境”之中,才能避免当局者迷,做到旁观者清。

 

  对于管理工作来说,只空谈而不务实不行,只务实而不务虚也不行,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无不善于把“务实”与“务虚”结合起来,从超凡脱俗的虚境中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天地来。

(责任编辑:妙云仁波切)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