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智慧的现代价值(2)
2010-10-03 08:05
今天,要把相对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只有在全民族中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爱国主义精
今天,要把相对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只有在全民族中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倡导重视整体利益,把国家、民族的繁荣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放在个人利益、个人享受之上,才能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只有发扬重视整体利益的道德精神,发挥道义的巨大力量,才能帮助人们克服斤斤计较个人私利、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的现象,自觉关心他人、集体、国家的利益,鼓励人们“先富”带“后富”,“先发展”带“后发展”,走“共同富裕”的民族振兴之路。
2.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建立“厚德载物”的和谐人际关系。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仁爱”思想是一种协调人际关系的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道德精神。“仁爱”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又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智慧。“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应当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仅如此,还应当做到“恭”、“宽”、“信”、“敏”、“惠”。我们知道,所谓道德,即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到他人与集体的利益,而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即是要求人们替别人着想,同情人、敬重人、相信人、关心人、帮助人,待人以诚,施人以惠。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道德精神。尽管在存在阶级剥削的情况下,普遍的“人类之爱”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但是人类的“仁爱”精神作为一种积极的、健康的道德信念,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长河中,起着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仁爱”精神,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道精神。中国传统的“仁爱”,与“人对人是狼”、“他人是地狱”的西方利己主义的思潮是根本对立的。它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助、互爱,和谐共处。“仁爱”是与人类的文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我们现代生活中,人际之间的利益矛盾、经济竞争、贫富差距,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只有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发扬中国传统的“仁爱”精神,倡导“仁者爱人”、“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品德,才有益于创造现代生活需要的同情弱者、公平竞争、帮穷济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
3.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应有道德义务。从《尚书》中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到孟子提出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再到《礼记·礼运》中所讲的“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都从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护良好的人伦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传统人伦关系中的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无疑应当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涵义,对于改善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的人伦道德思想强调个人在不同的关系中应遵守相应的道德义务,对于造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持社会的稳定是有积极意义的。儒家特别重视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有序。“孝”被认为一切道德的根本。孔子认为,对父母不但要养,而且要敬。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因此,“孝”就是“善事父母”。同样,父母也应慈爱和教育子女,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在现代夫妇有情、朋友有信等美德,使中国传统道德中一切有价值的人伦道德精神在新时代得以发扬。
4.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中国传统道德中有一种非常可贵的道德精神,那就是主张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情况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和爱国爱民、无私奉献、舍身取义的“君子”作为一切有道德进取心的人们的理想道德人格。不论是“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的执着道德精神,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尚道德理想,其核心思想,都是要求人们超越个人的私利、私欲,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正义事业作为个人行为的最高准绳。孟子提出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历来为仁人志士所推崇。
中国传统道德中这种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有些人视道德精神为草芥,物欲横流,在“一切向钱看”的风气中成为利欲熏心、毫无人格国格的势利小人。理想道德人格是国民道德的一面镜子。一个国家民众普遍的道德精神面貌,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今天和明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正呼唤我们在继承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宝贵遗产的基础上,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提高民众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境界,重新确立新型的具有现代思想特征的理想道德人格。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