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佛学智慧 >

用逆缘修心

2010-03-25 09:24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衮却格西
当经历很顺利的情况,我们就应该思维:这全是一切有情的恩惠,是来自三宝的加持;经历到痛苦时,应该思维:这是在消除过去世的恶业,而觉得很欢喜。
  我们既然生而为人,同时具足一切修学佛法的内、外在条件──八暇、十满的人身,应该庆喜自己。这么难得的机会,未来要再一次遇到,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使有的话,也不是永远拥有的。所以为了追求无量来世的利益,我们应该生起清净的皈依心,而且很谨慎地注意因果的问题,也就是何种行为该断除、何种行为该修持,按照自己目前能力好好做,然后逐渐使业更清净。
 
     如果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是希望来世能够生到人天善道,这个目标是很不够的,因为人天道的安乐只不过是短暂的,并不能永远保持。生死的本质是苦的,不管是苦苦、坏苦或者是行苦。
 
     在生死当中没有绝对的朋友或敌人,身处上层或下层社会,也都不是固定的所以生死里面的现象不可依赖。我们在生死轮回的经历,就是经历生、老、病、死的种种苦,不断地投胎到不同的生存状况。除非达到觉悟的境界,我们才能脱离生死苦。
 
     如果我们修学佛法只是由于你已经无法忍受自己的苦,而想脱离它,这个佛法不是大乘的佛法。所谓大乘,是指你发心学佛唯一的动机是要使一切有情脱离痛苦,成就究竟的安乐──佛果。为什么说“大”,因为这个心是很大的。
 
     因此,不管我们所用的法门是禅思、诵经或念佛,只要动的念头是为了能利益一切众生,那怕仅是诵一部经或念一句佛号,所造的功德就是像所关心的众生的数量那样大。假定这种随时要利益一切有情的心态能够维持,那么就连穿衣、吃饭等行为,都不会造恶业,因为它的基础就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念头。
 
     然后我们把一切善业的功回向给众生,希望它变成众生安乐的因。也许你会想:“这样回向的话,那我自己什么都没有!”这个念头来自把我当做实有的那么一个无明,也来自爱惜自我的心。两者都是根本的惑、痴。事实上我们真的利益一切众生时,间接地也是在利益自己。
 
     如果我们修学佛法,一切修持、所作所为都仅仅为了众生:如愿生善趣,只因期望利益一切众生;追求佛果,也只是希望能给有情安乐,也就是,修我们的心,培养这么一个利他的念头,那么我们碰到任何的困难,都会变得非常渺小。
 
     举例来说,如果父母发怒,拿武器来攻击我们,因为我们知道他的心有问题,不但不想报复他,反而只会生起悲悯心。同样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什么敌人要夺取我们的财物,危害我们的身体、生命,我们也可以把他当做中了烦恼的毐而发狂的众生。如此思惟,可以减少对这类众生的嗔恨心。
 
     对一般行者来讲,如果他受的损害小,如小东西遗失、碰小伤,要忍受,还可以,但假定是重大的损伤,要在这种状况下维持平衡的心态,就很难。除非已经成就忍辱波罗蜜,而且调伏了嗔恨心。不过这是例外。对修菩提心的菩萨而言,无论遇到的伤害或损失有多大,他的反应是感到非常喜悦,而且深深感激。为什么菩萨在有损失的时候会感到喜悦呢?因为当财物丢了或身体受伤,他会感觉到这是还多世恶业的债。相反地,人家给他东西,并不会很欢喜,因为他了解这只是进一步造新的债,而且不只是债本身而已,还有利息,所以即使是很小的东西,他都不会很欢喜。
 
     一般而言,我们不熟悉这种观念,从未培养我们的心来习惯它,一旦碰到损失、伤害,很难马上有如法的反应,只会再造更多的恶业──生起种种烦恼、不善的念头,所以除了损失以外,还加上更大的损失。这是多么划不来!不如去思惟:宿世的债,现在就还了。尤其,那种感激的心,不能生起的话,最起码不要起嗔恨心。假定我们能够这样修心,是非常值得、有意义的。
 
     有故事说,某人曾接受一大块肉跟很多奶油,为要还这个债,来世便投胎为牛,生在送他奶油的人家,让那家人挤它的奶。多年后,有次天灾,牛被大水淹死,就冲往给过他肉的人家里,他们便吃它的肉,直到肉尽骨出,只见上面刻着字,说:“奶油跟肉的债已经还了。”这是一个例子,说明所谓逆缘──看似困难或不如意的情况,是可以怎样转化为修学佛法的道 路上有利的条件。通常我们有损失时,感觉都是不很妙的,但实际上按照修心的这个法门来讲,可说是宿债已还。因此表面上是损失,其实我们获得很多。
 
     我们的生活的确需要一些物质的财产,但除了真正需要的以外,如果拥有的财富太多,真正的行者会把它视为一种障碍。有故事说,有个人获得了一大块田,可以抉择自己耕种或变卖。他选择自己来。而为了能自己耕作,就娶妻,努力生子。人家问:“孩子怎么那么多?”他回答:“我需要帮手。”所以他一辈子都花在那么一块田上面。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