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生与死(2)
        2010-04-13 14:24
        
        一粒麦子如果不掉在地里死了、坏了,它终究是一粒。但是,落在地里死了,就会发芽吐叶、开花结果,结出二十倍、五十倍,甚至一百倍的果粒来。 我
        
“一粒麦子如果不掉在地里死了、坏了,它终究是一粒。但是,落在地里死了,就会发芽吐叶、开花结果,结出二十倍、五十倍,甚至一百倍的果粒来。”
 
我们如果把挫折当做死亡,当做是生命的结束与再生,每一件事我们都可以用生与死的观念来看待,那么我们时时都在生与死之间徘徊、体验、重生与灭绝。
 
如果把挫折当做死亡的经验,那么长出来的麦子就是新生的希望。
 
罗马帝国的皇帝塞罗留在冥想录写着“随时注意人世间的事物多么短暂、多么没有价值。……从生到死不过是小小的一间隔而已;而这个间隔又充满了忧患。”
 
当然肉体的生命因为岁月的流失而逐渐走向衰老,甚至朽坏时,宗教所给的从彼岸来的讯息,就会给人以来世的信念,以及灵魂不死或精神的希望,作为生命的寄托。
 
对来世生命的信心,不但支持苦难中生活的勇气,更支持轮回报应的希望,好比人在此世生活的善果,也总希望在来生来世中结实,“人生的哲学基础,固然一方面由良知良能所推动的行善避恶原则所承载,另一方面亦被这来生的幸福所吸引。”
 
有人说:“生命好似一道清泉,不知道从那里开始流出,也不知道它曾经蕴酿了多久,但是却终于形成了潺潺流水。”
 
死亡却好比一扇门,你和我都在朝它排队,准备进去,它隔开了今生和来世,你和我都命中注定,必然要闯死亡这一关,谁都不能幸免。
 
佛经上说:“生,又曾生;死,又曾死,本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在同一个循环中,所以说,死是生的开头,生是死的起点。”每个人都害怕面对死亡,而死又是人生的必然。
 
知名作者兼心理学家李奥.巴斯卡力(Leo Buscaglia)指出:“人们往往穷尽一生的时间,来避免有关死亡的任何思想。别人死去,我们还可以一笑置之,却说什么也不肯相信,有朝一日,我们跟我们的亲人也一样得死。”
 
巴斯卡力这么认为:只有在证实自己的生命并非永恒之后,人们才能真正开始享受生命、赞美生命的美好,因为只有死亡能提醒我们,生命并非永恒,如果我们想去爱,想去做些什么,就得把握现在,立刻开始去做。
 
我们应该畏惧的并不是死,而是一个未能充分享用的生命,我们在心里才越能接受死,越能积极的把握生命中的此刻。了然于生死的人,更能用正面而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人生的九个学分》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应该留下什么给世界”。书末,作者巴瑞.葛利夫写道:“我们不需要恐惧生命会消逝太快。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我们有一个开始和一个中间过程值得庆祝。因为,我们在不完整的一生中,没有完成的部分远远不如我们已经做出的贡献来得重要。”
 
人愈接近死亡,对生命反而愈应恭敬与谨慎。
(责任编辑: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