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霈禅师(1615—1688)是明代著名禅师,鼓山元贤禅师之法嗣,字为霖,号旅泊,亦称非家叟,俗姓丁,福建建安人。道霈禅师十四岁投本郡白云寺出家为僧,学习经教。十八岁时,听说闻谷广印禅师居宝善寺,遂前往礼谒,请问出生死之要。广印禅师于是为他开示了念佛成佛的道理。道霈禅师一听,即深信不疑。广印禅师知道霈禅师是个不可多得的法器,遂令他参礼永觉元贤禅师。道霈于是投元贤禅师座下,充当侍者,服勤左右,并依元贤禅师之教,专看赵州和尚“庭前柏树子”之公案。崇祯七年(1634),元贤禅师应邀移居鼓山,道霈禅师亦随而前往。在那里,道霈精勤参修了四年,可是仍然一无所得。不得已,道霈便辞别元贤禅师,离开福建,前往杭州,游历讲肆,学习经教,前后达五年之久。期间对《法华》、《楞严》、《维摩》、《圆觉》、《起信》、《唯识》,及台、贤、性相意旨无不贯通。清顺治七年(1650)归侍元贤于鼓山,任维那职务,并专事参究。后归建宁府广福庵,掩关三年,秘密锻炼。顺治十四年再上鼓山,是年,元贤禅师圆寂。次年,道霈继主鼓山寺。从此弘传曹洞宗旨14年,座下常千人,使鼓山宗风兴盛一时,成为东南佛教胜地。
道霈禅师是曹洞宗的一代宗师,对禅法感悟颇深,在继主鼓山法席之后,经常以禅语公案教化弟子。他的这些法语被后人辑为《为霖道霈禅师还山录》和《为霖道霈禅师秉拂录》传世。道霈禅师不仅对禅法造诣很深,而且他还十分注重弟子的人格修养。他经常在讲经说法之时,劝诫弟子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做一位德艺双馨的修道人。道霈禅师对弟子人格修养方面主要提出了慎言、和气和忍辱三点主张。现分述如下:
一、慎言
道霈禅师经常教化弟子,在为人处世时应当慎言。禅师认为,言语是惹祸的根苗,人的很多祸患都是由于口无遮拦,言语不慎而造成的。道霈禅师在给弟子讲解慎言的重要性时说:“易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经云:守口如瓶。盖凡夫三业中,唯口业为最重,兴邦丧邦,在乎一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可不慎。故学道之士,凡有所欲言,当筹之于心,揆之于理。离诸谄曲,质直无伪,然后发之,无不合辙,是名慎言。”
道霈禅师为提醒弟子对慎言重要性的认识,引经据典来作说明。上面这几句话中,道霈分别引述了《易经》和佛经中的话语来作论证,说明慎言是全身远祸的最好方法。禅师首先引述《易经》中的话,说明人生的各种灾难之所以生起,是以语言为阶梯的。然后,道霈禅师还以佛经语句为例子,告诫弟子,应当守口如瓶,轻易不要发表言论。道霈认为,在人的身口意三业中,口业是最重要的。一句话可以使国家振兴,也可能使国家灭亡。道霈还引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俗语,说明一个人一句话说出口之后,就再也收不回来了。所以,禅师劝人说话之时一定要谨慎,以免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世俗之人是这样,修道之人,更应当慎言,道霈禅师接着说:“故学道之士,凡有所欲言,当筹之于心,揆之于理。离诸谄曲,质直无伪,然后发之,无不合辙,是名慎言。”意思就是警示学道的人,如果想要发表言论,首先在心中筹划好,想想自己说出的话是否合乎常理,是否会伤害别人,是否有调拨离间之嫌,尽量使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发自心底的诚实之语。道霈认为,一个人经过思考之后说出口的话,基本上就会合乎情理,也不会有什么过错了。
慎言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修养。古往今来圣哲,都将慎言作为对自身和他人的基本要求。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吃饱,居住不要求舒适,又能够做到做事敏捷,言语小心谨慎,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是好学的人。
在佛教界,有许多高僧大德也把慎言作为作为对自己和信徒的要求。唐代高僧百丈禅师在《百丈禅师警训》中说:“是非以不辨为解脱,学问以勤学为人门。语言以减少为直截,烦恼以忍辱为菩提。”也是让我们在平日生活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言语。即使要说话,也要谨慎言语。且不可不顾别人的感受胡言乱说。
宋代慈受禅师在《训行童颂》一诗中说:“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遭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安身第一方。”慈受禅师告诫初学修道的人,要想修行,首先要学会不说是非,言语谨慎。因为说是非的人最终会因自己的是非之语而自食其果。俗话说“病从口人,祸从口出”,许多时候,人我是非多是从口舌中引发出来的。嘴巴两张皮,说好说坏都是它。如果嘴巴不好,说话又没有节制,不仅不会讨人喜欢,有时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人们常说“言多必失”,当一个人说话过多时,人们往往会认为他是一个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人。而且话语过多,常常会说出失言的话,惹人生气,招致别人的厌恶。
二、和气
和气是一个人对待别人应具备的基本态度。所谓和气,就是态度温和、言语谦逊、关系融洽、待人宽厚,传达的是善意,表现的是友好。自古迄今,人们对“和气”倍加推崇、竭力赞美,比如,“和气生财”、“和为贵”、“和气好比修条路、惹人等于筑堵墙”等等,不胜枚举,不一而足。
一个人对人和气,就会赢得好的人缘,与人建立起和谐友善的亲密关系。如果一个人整天板着脸,对人爱理不理,态度十分生硬,是没有愿意与他来往的。针对和气在人与人交往中的重要作用,道霈禅师说:“语曰:色厉内荏,乃穿窬之小人。世尊以和言爱语,开谕众生,必含笑先言,盖和者元气也。天地万物之所由生者也。一有不和,则乖戾不祥之气,萃之厥身。不可不诫。故学道之士。当平其心地,恬其辞色。使人人望见意消,是名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