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修养三原则:慎言、和气、忍辱(2)
2010-06-07 11:34
道霈禅师认为,一个人不管职位多高,学问多深,都应当对人和蔼可亲。和气的态度是一个人具有修养的表现。如果一个人不讲和气,即使你在其他方面都
道霈禅师认为,一个人不管职位多高,学问多深,都应当对人和蔼可亲。和气的态度是一个人具有修养的表现。如果一个人不讲和气,即使你在其他方面都很优秀,也难以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道霈禅师在其法语中说,“色厉内荏,乃穿窬之小人。”就是告诫我们一个人如果外表严厉,而内在软弱,就像一个翻墙盗窃的小人一样令人可恶。所以,一个人可以没有名位和财富,但不能没有和气的态度。在法语中,道霈禅师还指出,释迦牟尼佛在与弟子相处时,常常以和气、温暖的言语来开示众生,并且在每次开示之前,总是没曾开口先笑脸相迎,以在师徒之间营造一种和气的气氛。佛教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把爱语放在重要的位置,就是要我们对待别人,态度要温顺和气。
道霈禅师还以世间的万物为例,说明万物之间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一旦事物之间出现不和谐的因素,则会危及事物的成长与共存。事物之间需要一种和气共存的关系,人类更不例外。而对于学道之人,则更应当做到心地平和,辞色和蔼恬淡,能让那些对你怀有成见的人,在见到你后,所怀成见自然消除,这才是一个具有和气品格的人感化别人的魅力所在。
其实,一个人的修行,不只是为了将来成佛做祖,更重要的是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只有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论成佛作祖。所以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而完成人格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对人有和气的态度。
和气对一个为人处世具有很多好处。“和气”的长处是,谦逊和蔼、处事随和,给人以为人友善、受到尊敬的亲近感觉,是瓦解彼此心中防线的有力武器,是沟通理解、互相支持的有效法宝。特别是遇到激烈的矛盾与纠葛,“和气”常能化干戈为玉帛,驱惊雷现彩虹,似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效果不凡。
三、忍辱
忍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所谓忍辱就是当自己遭受别人无故的侮辱和责难时,不与他人争论辩解,也不予以报复的一种忍让行为。忍辱是一种人格修养的提升,也是全身远祸的最好方式。
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他人的对我们强加的误解和责难之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以牙还牙的方式来报复。但是,当你采用这种方式报复的时候,也许你当时发泄了心头的怨气,但是你却与人结下了更大仇恨,导致他人采取更残忍的方式来加害于你,最后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所以,你若能够忍辱,不只是可以使自己免受更大的伤害,还会使那些刁难你的人被你超人的忍辱精神所感动,从而放弃前嫌,主动向你认错,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
佛教的六度之一就是修忍辱。道霈禅师也主张一个人要学会忍辱,并将忍辱作为人格修养的三大内容之一。禅师在法语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法华曰: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盖世出世间之事,莫不成于忍,而败于不忍;彼果是而我非,则过在我矣,焉得不忍?彼果非而我是,则我心无愧矣,安用较为?故学道之士,当达物我本空,安心如地,一任牛羊犬马践踏,不生一念嗔恨之心,是名忍辱。”
道霈认为忍辱是一个人内心涵养的外在表现。他认为一个人遇到一般受辱之事,应尽量忍耐。如果一遇到不顺自己心意的事情就大发雷霆,不仅于事无补,反而还会将事情弄得更糟糕。所以说“小不忍则乱大谋”。道霈禅师还引用《法华经》中的语句来解释忍辱对人的益处。认为,一个人能够不轻易对人发怒示威,那么他的心中也不会惊惶愤怒。道霈还认为,世出世间之事,无一不是因为忍辱而得成就,因为不能忍耐而失败。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成功就在于能不能忍耐到最后。越王勾践之所以能够在成为亡国奴后,一举灭掉吴国,就是因为他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重振雄风。道霈主张一个学道的人,应当达到物我本空,安心如地的心灵境界,任由牛羊犬马践踏,不生一念嗔恨之心。这才是真正的忍辱。
忍辱两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就不是那么方便了。试想,无端地遭受别人谩骂殴打,即使最软弱的人也会与对方拼个鱼死网破。正因为一般人难于做到,所以,佛教经典和历代祖师都劝人要学会忍辱。
在佛门中,弥勒菩萨是忍辱的典型代表。他经常手持一破布袋,到处游方化缘。不论别人给什么,他都乐而受之,即使给他转头瓦块之类的东西,他也不会生起嗔恨心。弥勒菩萨经常劝人要修忍辱之行。他曾作诗偈说:“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白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这首“忍辱偈”告诉我们,作为修行之人应当具备忍辱宽容的心量,对于别人对自己的侮辱,做到万事随缘,宽容他人的过错。如果你对他人丑恶行径,不予辩驳、报复,很少有人会再与你过意不去。有时说不定还会使加害于你的人良心发现,从此改邪归正呢。
古往今来的大德高僧,有很多人是以忍辱之行赢得别人的赏识,最后取得大成就的。唐代高僧浮山法远禅师就是一位这样的高僧。浮山法远出家之后,与天衣义怀禅师一起到汝州广教寺去向归省禅师求法。当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寒冬腊月,二人随同众僧一起拜见归省。归省禅师见后二话不说,抄起一盆水向他们泼去。众僧身上被泼上水,棉衣结冰,苦不堪言,纷纷起身而去。惟有浮山法远和天衣义怀岿然不动,端跪如山。尽管归省再三呵斥,令其离去,二人终是不肯。归省禅师感其诚心,留他们安住下来。广教寺生活十分清苦,一日,浮山法远趁归省不在,偷偷做点油面粥充饥,不想被归省发现,按照清规,浮山法远被结结实实挨了三十杖。归省又令其以衣钵折价赔偿油面,而后将其逐出。浮山法远被迫居于寺外廊下。归省发现后又向其追索房租,浮山远于是四处乞化,将房租如数奉还,但他仍不肯离寺。归省禅师深为其求法精神所感动,终于传法给他。
道霈禅师所提出的人格修养三原则。不仅是一个修行人应当具备的基本品格,也是一般人必不可少的基本修养。如果我们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慎言、和气与忍辱,我们不仅能够成为品格比较完美的人,而且能够成为受人尊敬和欢迎的人。
(责任编辑: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