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佛学智慧 >

达观是一味精神的良药

2011-05-17 09:39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梅桑榆
达观,是一味精神的良药,可以使消沉者铄然振作,使悲观者欣然忘忧,使遭逢逆境者处之泰然。

 
达观,是一味精神的良药,可以使消沉者铄然振作,使悲观者欣然忘忧,使遭逢逆境者处之泰然。不过此药虽良,却是药店无售,而是产于自我之心灵。因此,遇挫折而消沉、处困境而悲观者,须自制其药,自医其疾。
 
说达观是一味药,只是比喻。《辞海》对于“达观”一词的解释是“达观,旧称对人生抱消极的看法,一切听其自然,随遇而安为‘达观’。亦谓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这种解释,显然不够贴切。我以为,达观,并非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达观的人固然须随所遇而安,对不如意之事看得开,但我认为,随所遇而能乐,看得开而后有所为,才是真达观。否则,达观岂不成了自我安慰、自我麻醉的同义语?对于真正达观的人而言,遭遇打击,心理仍能保持平衡状态,身处困境,仍能安之若素,且能乐对困境,昂然进取,岂能说是“对人生抱消极的看法”?
 
中国历史上,能够达观处世的人颇多,而刘禹锡、苏轼的人生经历,最能诠释“达观”一词的含义。
 
刘禹锡两次被贬官,辗转颠踬于蜀、粤、皖等地达23年,然而,他无论久处穷山恶水,还是置身于边远之地,皆能泰然处之。他被贬往和州(今安徽和县)时,自建陋室,写下脍炙人口的《陋室铭》,在文中将其比作诸葛亮隐居南阳的草庐,扬雄在西蜀读书的亭台。虽遭贬谪,身居陋室,却仍悠然自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通过他结束漫长贬官外放生涯之后写下的诗句,足见其达观豪放的胸襟。他于为政之余,寄情于笔墨,以诗文作为“见志之具”,一生写下诗文40卷,其中多有传世佳作,被白居易推崇为“诗豪”。
 
苏轼屡被贬官流放,甚至被诬入狱,险遭杀害。但他被贬谪黄州时,不畏艰苦,躬耕自足,写下《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一批不朽的杰作。直到被贬往岭南的惠州、海南的儋州,他仍吟咏不止,旷达一如往日。“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他把南疆特产当作难得的享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把被一贬再贬,直到天涯海角的流放之途,当作奇特的旅游。在他看来,那贬谪流放之地,竟是无一处不美好,无一处无奇趣。政治帮派的排挤、嫉妒者的打击陷害,不但未使苏轼悲观沉沦,反而成全了这位天才,使其成为千古文豪。
 
当然,达观处世,须胸襟开朗,识见通达,且多为天生之精神气质使然,故非人人可以做到。因命运多舛或遭受沉重打击,心中极度的不平与怨愤长期难以释怀,以致抑郁成疾,甚至神医束手,百药难救者,也时见于史籍。西汉文学家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心情忧伤,曾作《鵩鸟赋》,以老庄的达观自慰,其中有“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德人无累,知命不忧”等语,但他终难达观,于33岁之盛年郁郁而终,便是一例。时至今日,因遭遇挫折,身处困境,而不能达观以对者,也不乏其人,或因竞争某职败北而一蹶不振,或因某事不能如愿而郁郁寡欢,或因遭遇社会的歧视而心理严重失衡,更有因长期的抑郁或意外事件的刺激而自杀者。这些人之所以如此,皆因心灵中缺少达观这味良药也。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