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修己以安人”:儒学讲人与人的关系

2009-04-20 18:5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人与人的关系,是讲人要知人,最终目标是实现人际和谐,解决人文危机。在对待人与人关系的问题上,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主张“修己以安人”,通过自我完善,和谐处世。

人与人的关系,是讲人要知人,最终目标是实现人际和谐,解决人文危机。在对待人与人关系的问题上,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主张“修己以安人”,通过自我完善,和谐处世,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最终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更大价值。

一、“仁”的精神

“仁”的精神是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的象征。

在爱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文情怀和生活情趣。

二、和而不同

清朝的张英是朝廷要员,他在安徽桐城的老宅建房,与邻家争地,家人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但张英让家人谦让,结果两家间形成了一个宽六尺的巷子,传为美谈。

“和为贵”一词出自《论语》,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主张借礼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

孔子曾提出“和而不同”的著名观点。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三、中和之境

中庸之道是儒家人生智慧的核心理论,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的一种思维观念和行为准则。《礼记·中庸篇》讲:“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指的是世事洞察,万物通观,“道中庸”说的是行事圆融,不走极端。所谓“中”,是说凡事应有一个适当的“度”,超过这个“度”,就是“过”;没有达到一定的“度”,就是“不及”。处理事情,要合乎这个“度”,就是“执中”。“执中”就是讲究适时、适当、适度。所谓“庸”,就是传统,就是规律,就是不变的法则。

(责任编辑:抱抱熊)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