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人性的看法是十分平实的,一方面他观察人在经验界的实际表现,另一方面他对人充满深刻的期许,所以积极投入教育工作。人的实际表现,自古及今,自东及西,都是一样的,都是有两点特色:第一,每个人都“可能”行善与行恶;第二,每个人“实际”上也都做过善事与恶事。
哲学家的眼界不能只限于经验事实,还须透视到人性本身,说明人性究竟是什么,是“本善、本恶、向善、向恶、有善有恶、无善无恶、非善非恶、可善可恶”之中的那一种?孔子未曾公然讨论此一问题,不过传统以来许多儒家学者用心良苦,想尽办法来说明“人性本善”的道理。可惜的是,不论如何说明,都未必代表孔子的意见。
换言之,孔子不论主张人性是什么,都不会赞同“人性本善”这种天真的想法。他说的“君子有三戒”一段话,就是铁证如山,不容争辩。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表,戒之在得。”(《季氏》)
这发话指出:一个人从少年、壮年到老年,都必须有所“戒”,原因在于人有“血气”。血气“未定、方刚、既衰”,则须戒“色、斗、得”。首先,我们反省一下,这是不是人在经验界的实际表现?孔子还算客气,因为许多人不管血气处在何种状态,也就是不管自己是少年、壮年或老年,都同时具备“色、斗、得”这三种毛病。
为戒惕人的色、斗、贪计,就要以“心”内向善要求去主导“身”的行为表现。既然事实如此,人性怎么可能是“本善”的呢?不过,有些学者意图争论,说:血气不属于人性,或者,血气不代表人的本质;如果把血气排除,人性照样是本善的。面对这种争论,一句话就可以答复:请你找出一个没有血气的人!宋明许多哲学家果真如此尝试,要求大家“存天理,去人欲”,用意固佳,却根本行不通,因为人性本来即包含血气或人欲在内。此所以儒家自古即讲究“修身”,“身”即包含血气及人欲。孟子也沿用此一观念,希望“反身而诚”。
儒家自孔子以下,何曾排斥过“身”或血气与人欲的“正当作用”?教育的目的广泛而言,可以说是“变化气质”,也不必否定血气啊!孔子主张“君子三戒”,孟子主张“以大体主导小体”,就是以“心”的向善要求去主导“身”的行为表现。人无血气,不能存在;但是光靠血气的本能发展,却不是人生正途。必须由“心”之立志、学习、主导与行善着手,时时惕勉,不可松懈,坚持一生,死而后已。
(责任编辑: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