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虽然讲《论语》,但是谈到那个学,所以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古人的解释是“大人之学”。基本建立以后,然后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大人之学。这个大人,佛经中另外有一个名词:八大人觉,佛经中很有名的一个经,你们在座都背过的。真正的大人,应该觉悟的,真正作为一个人,很多人得到人身是一个冤枉的人身,那不冤枉的这人怎么(样)?是大人,这个佛菩萨就是一个大人。所以在儒家有很多基本的思想跟佛法是暗暗吻合的。孔老夫子他自己,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是“大成至圣”,那接近中国儒家究竟的大成,他所学到的东西在中国人说是究竟圆满的。人家都说他:“啊!老夫子是圣人。”他说:“圣者,我不能。”我不是圣人,但是有没有圣人?有。好像孔子的家语还是哪里,我也记不清楚谁讲的,当佛出世时时候,孔老夫子说“西方有大圣人”,实际上他指的西方大圣人就是佛,在中国古代的典籍当中有这么一段,它究竟的目标是这个,实际上这是儒家思想当中,我们应该——尤其学了佛以后,我们真正应该了解,所以在这个地方说“大人之学”,这个才是真正的大人。所以易经上讲,“利见大人”,那是他的中心目标。然后就要去透过这个,做这个学问,才能达到这样。所以说为什么要学?不是学来怎么吃饱怎么穿暖、赚大钱,要学成功一个大人。
那么成功一个大人需要什么?需要学,所以“大学之道”,那么告诉我们需要学的是这个道,在哪里?“在明明德”。这个《大学》《中庸》当中都有很深厚的内涵,才明白这个明德。“明德”是什么?古人也有他的解释。实际上我们透过佛法去认识的话,明德,也就是说中国佛教当中有句话“真如本性”,这个是光明的,所以这个光明是智慧,德是德行。换句话说,明德两个字,一个智慧的究竟圆满,一个功德的究竟圆满。这是明德。现在那个大人之学要学什么?学明明德,你怎么样能够达到这样的一个地步,这是大学,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个才是说他要学的哦,所以说大学之道。既然刚才念了这个大学,那么我在下面继续念下去:“在亲民”或者说“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个“亲民”,我自己做到了,我同样的要帮助一切人做到。大家都并不了解了,说我明,我能够明明德,然后呢?再进一步帮助别人。所以说明明德是自利,亲民是利他,到什么程度呢?“止于至善”,到最究竟圆满的地步。这个就是我们该学的道。所以叫“学而”,下面呢,“时习之”,这个要不断地练习哦,不能停的。所以这里这个学字他有几个基本:为什么要学?在什么条件之下才能学?这是非常重要的。他这个条件虽然没说,可是实际上你是不是要具足这种条件?所以这时只有这个“仁”,后面有很多地方他会说明这个,“仁”还不是人人都能学的,需要很多条件。
所以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也可以说是最幸运者,那佛法当中告诉我们要学的条件——暇满。只有得到了这个才能够学,暇满不是得到了人身就暇满了,不是哦,佛经上面告诉我们,不但要得到人身,还要十圆满、八无暇,这好不简单哦!要十八个条件,才能够真正地、好好地学佛法。儒家的大人之学,这个条件都要具足的,这个条件不具足,不行。那么将来呢,你们学好了五部大论,那个十八个里面都有。在这里呢,那么老同学都清楚,学《菩提道次第广论》一开头就告诉我们,我们要想学习佛法必须要凭借的什么啊?这个暇满的人身,现在反过来说,我们得到了,不去学这个,那真是颠倒,完全错误。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根本问题。所以说,学,需要凭借这个。所学的呢?道,跟谁学呀?自己能不能学呀?
跟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