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人品与器识的评鉴

2009-07-24 10:51
来源:一元一 作者:南怀瑾
所以认识了一个人的器度,同时还要看他这一种器度在反面有什么缺陷,那么“事上”也好,“用下”也好,才能达到知人善任的目的。

人之所以成功,自有他的器度,有优良的品质。认识了一个人的器度,同时还要看他这一种器度在反面有什么缺陷,那么“事上”也好,“用下”也好,才能达到知人善任的目的。

孟子又补充一句说:“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等到接近他时,再仔细地看看,他一点谦虚之德都没有,一点恐惧戒慎的心情也没有。一个越是有德的人,当他的地位越高,临事时就越是恐惧,越加小心谨慎。尤其当时的魏国,在战略地理上,处于四战之地,强邻环伺,又已经打了几次大败仗,正是国势不振的时候。不要说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势,就是天下太平,身居如此高位,也该诚惶诚恐。不但一国之君应该戒慎恐惧,就是一介平民,平日处世也该如此。如果稍稍有点收获,就志得意满。赚了一千元,高兴得一夜睡不着,这就叫做“器小易盈”,像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大作为的。

孟子观察梁襄王后得如此印象,似乎在替梁襄王看相。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识人”的学问,有好几部书。汉末有刘劭的《人物志》,清代曾国藩的《冰鉴》。《人物志》可视之为看相的书,也就是识人之学。里面是讨论人的器宇、器度、神态等问题。人之所以成功,自有他的器度,有优良的品质。如同鉴定东西品质好坏一样,从外形,从言默举止,即可看出此人之器度如何。“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对帝王人物的评语,就是对人品器度的描写。

晋朝著名的奸雄——桓温伐蜀打到了川东,在白帝城看到了几堆砌起的石头,据说是诸葛亮当年作战时,依奇门遁甲,克敌制胜而摆下的八阵图。这时桓温觉得诸葛亮也不过如此,因而表现出一副很自豪的态度。他问一名年轻时跟随过诸葛亮的老兵:“你看我和诸葛公比较怎样?”这位老兵最初连声说:“差不多!差不多!威风差不多,可是……”顿了一下,他又叹了一口气说:“我跟过诸葛丞相多年,可是丞相死后,这几十年来,就没看到有比得上丞相的人。”桓温听了这位老兵的结论,脸都发白了。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