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孔子谈善:善的境界就是仁(2)

2009-11-03 09:55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傅佩荣
至于仁与善的关系,可以由两方面入手省思。一是善者行善,可能只是行为符合道德规范,而未必出自真诚的自我要求;二是善者行善,可能只是响应社会

至于仁与善的关系,可以由两方面入手省思。一是善者行善,可能只是行为符合道德规范,而未必出自真诚的自我要求;二是善者行善,可能只是响应社会的共同期许,而不会抵达为善而牺牲(如“杀身成仁”)的程度。孔子谈“仁”,会强调真诚,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二语由内外的对照,显示内心的“真诚”必定与“仁”有所连系。不但有所连系,真诚还是自己可以完全作主的内在状态,由此也必然引发可以付诸行动的力量。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换言之,仁者由于真诚而感受行善之力由内而发,善者则未至于此。

其次,孔子认为在必要时,人应该“杀身成仁”。他看到一般百姓为了得到水火这些资具而死,不免深觉惋惜,说:“未见蹈仁而死者也”。为什么人应该“蹈仁而死”?为什么杀身竟然可以说是“成”仁?理由就在:仁是人生目的所在。善者所知也同样未至于此。

孔子反复阐述“仁”概念,并不是要用它来取代“善”概念,而是要揭示他对人性的洞见,亦即人性不是一个单纯的“善”概念或静止的“善”状态就可以说明的。但是,“仁”概念又过于丰富并且涉及动态的进展,在孔子当时如果直接说“仁是人之性”这样的语句,恐怕学生也是误解多于理解。因此,大概是因为子贡说过“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才会想到要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许多人习惯参考朱熹的注解,于是有了人性本善的想法。朱熹的注解怎么说呢?

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程子曰:“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这段注解在说些什么?它表达了两位宋朝哲学家的观点。依朱熹所说,如果孔子口中的“性”字是可以“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的,那么这种观点与“性无善恶”或“性可以为善,可以为恶”之说有何不同?孔子有必要谈论这样的气质之性吗?并且,“气质之性”一词也显然是宋朝学者的用语,现在勉强孔子去说它,似乎不太合理。再者,依程颐所说,“性即是理”一语不是孔子所能想象,并且也不是孟子所能认同的。依此解释孟子所谓的“性善”也未必可行。既然如此,又怎能倒果为因,责怪孔子的“性相近”之说,还口吐”何相近之有哉?”这样的狂言?

孔子本人多次使用“善”字,并且是按他当时习惯的用法;所以我们如果要把孔子心目中的“人性”与“善”连在一起,就必须尊重他本人的用法习惯,亦即他没有任何语句可以支持“人性本善”这样的观念。孔子的“善”概念主要都是用来描述外在的行为表现,并且他也鼓励人努力行善避恶,那么我们自然可以合理询问:人性与善有何关连?针对上述问题,答案是孔子特别提出的“仁”概念,亦即可以由“仁”来理解人性,进而研究“仁”与“善”之间的关系。结论是:“仁”概念所指涉的是“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这三个层次;然后,“善”概念可以依此重新加以使用,就是“仁”概念也分别指涉了“向善、择善、至善”三个层次。如此一来,不改变孔子的用语习惯,“善”概念得到重新使用的机会。至此,儒家“善”概念的定义虽未清楚呈现,但已经取得它的意义脉络,就是在“仁”概念所建构的系统中可以用来描述人性了。

(责任编辑:大成至圣)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