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他会怎么样来对待礼的规范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他会怎样来对待乐的规范呢?”仁是礼的本体、灵魂,礼是仁的体现。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仁心,那他又会怎样对待礼呢?可以想象,他一定是一个既不知礼,又不守礼的人。孔子一贯认为行仁并不难,正如他所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那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行仁呢?对私欲私利的追求。如果我们一味地执著于私欲私利,而将“仁”抛之脑后,后果会是怎样?
一个人失去了“仁”,其实也就失去了一颗仁爱之心,失去了恭、宽、信、敏、惠五项优秀的品质。如果没有了仁爱之心,那人就谈不上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也就更不会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心态了。心里就只有自己,做一切事情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样就会犯个人主义错误。个人主义,又称利己主义,是以个人私利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其特征是:将个人价值看得高于一切,将个人的特殊利益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为达到个人目的,甚至不惜损害和牺牲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像这样的人怎么能在社会立足呢?所以说“人无仁则无以立”是很有道理的。
不仁的人没有定力。定力是佛家所言,修行人止息散乱之心,归于静寂之禅定力,称为定力。但这并非佛家专用,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运用到。简单地说它可以被看作思想集中而不受外界干扰的意志力。佛教有六度,其中包括“禅定”,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的状态。如果一个人没有定力,做什么事情或者处于某一状态,时间一久就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干扰而走极端路线。例如,处于贫困之中的人就会犯上作乱,铤而走险,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这不是不可能的;处于安乐之中的人就会骄奢淫逸,纸醉金迷,堕落腐化,这也并不少见。
清代著名学者阮元的父亲阮湘圃,家境非常清贫,但是他能为人以“仁”,与人相交诚实守信。正是这种洁身自好、守义明礼的美好品德,使他在乡邻间很有威望。有一次,阮湘圃要到县城里去取一封京城朋友的来信,他已经盼望很久了。因为在信里有他的朋友给他的好消息,他的朋友帮他搞到一个可以继续进京学习的机会。这天他很早就起来,打算去县城,在去渡口的路上,他不断想着进京的事情有没有机会,这对于他不仅仅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更为重要的是,马上就快科考了,这次能够去京城,便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心里想着事情,便不自觉地加快了步伐,很快他就来到要进县城必须经过的渡口。这时候,阮湘圃才知道今天的表现多么让自己羞愧。通常他都是漫步,悠闲地走着,赶到渡口时刚好赶上每天的第一班渡船,可是今天,那船上的艄公还在优哉游哉地收拾桨、舵、缆绳。他不禁为自己的心急感到好笑。
他只好在渡口边走来走去以消磨时间,耐心等待着开船的时间。就在他在渡口的岸边走来走去的时候,被一件东西挡住了脚步。他拨开草丛,发现是一个重重的包裹。他摸了摸,似乎硬硬的,打开一看,原来里面有许多白银,还有一封公函。他顿时感到这件事的重要性,丢失包裹的人一定十分焦急。可是渡船马上就要起锚了,他想了想,君子要急人所难,于是他决定在此等候。
整个上午过去了,仍没有人来寻找包裹。他看着渡口开往县城的船一艘一艘地离去又回来。到了下午,最后一班渡船也起锚开走了,仍不见有人来寻找丢失的包裹。他觉得有些失望,不但自己的事情没办成,也没能将包裹归还给失主,他一边想着一边打算往回走,明天再来等待失主。就在这时,他发现渡口的不远处来了一个人,那人在岸边的草丛中好像在找什么东西,可是一无所获,于是有些泄气。那个人望着河水,显得有些失望,就向河中走去,看样子想投河自杀。阮湘圃匆忙把他叫住,问他怎么这么想不开。对方回答说,自己是个差役,替上司送一封极为重要的信函到省城,没想到一时不慎,将装有路费和信函的包裹丢失在途中,估计是遗失在渡口,可是怎么也找不到。他觉得这样不仅连累了自己,还连累了上司,不如死了算了。阮湘圃把捡到的包裹给他看,那差役看着包裹,禁不住流下眼泪,不知怎么感谢阮湘圃。阮湘圃只是简单地叮嘱差役要小心一些,不要再遗失了包裹,便踱着方步回家去了。
后来阮湘圃的儿子阮元中了进士当了大官,一次督学浙中,巡察各地,来到了家乡附近,驻扎在绍兴。就在这时,有一位本地的商人老朋友来拜访阮湘圃,阮湘圃以礼相待。朋友见面,寒暄叙旧过后,来人仿佛不经意地问:“你还是那么清贫吗?”阮湘圃哈哈一笑,豁然答道:“我家本来就很贫寒嘛。”老乡就势拿出两张纸说:“这两张契约价值千金,就送给你老先生。贤侄已经在京中任职,怎么也不可以……”还没等那人说完,阮湘圃愤怒地说:“我平生就是以不义之财为耻,所以才一辈子贫穷,你为何不吝千金,无故酬谢我?这是对我的羞辱!如果你有什么事要求我的儿子,我的儿子受朝廷的恩惠,清正廉洁,还不能报答万分之一,你能用这种手段来玷污他吗?你如果以礼相访,我以礼相待;你如果以贿赂而来,你今天恐怕出不了我的门槛。”那个人只好低着头,很没颜面地匆匆告辞。
从阮湘圃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他能坚守清贫,并以此为乐。其中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因为他能以“仁”坚守其道,可以做到坐怀不乱,见不义之财而不取。在生活中,虽说我们不能达到孔子所希望的那种“仁”的境界,但是我们应该时时要求自己向“仁”靠近。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篇第四》),就是指一个人如果立志去行仁,那么就不会做坏事。一个人虽然不是仁者,但如果他能立志行仁,内心就会有一股向善的自律力量,一旦有了坏念头,这股向善的力量就会使人弃恶向善。这并不是说志于“仁”的人就没有过错,而是有了过错能自觉改之。“志”是人之所向,如果志立于仁,则使人心灵有主,这也就有了推动人为了达到自己的志向理想而向前的动力了。看看我们身边的那些成功者,他们也许不能做到尽善尽美的“仁”,但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仁者”的品质。那些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的人,还有那些没有“仁德”的人,终究不会走得太远,他将会输给自己“无仁”的人生。人若做到心中有“仁”,时时行仁,就能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在社会上有所建树。
(责任编辑:大成至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