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仁者能行孝悌

2009-11-23 14:5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刘德江
一个人在生活中做到了孝悌,那么他就能够初步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了,终究会大彻大悟,发现大道的本源,体悟“仁”的真谛。

有子说:“做人,在家能够孝敬父母、尊重兄长,那么处事悖逆尊长,这样的事是很少有的。能够尊重师长,却惯于捣乱的人,从古至今这是未曾有过的事。有德行修养的人,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修养,平时居家孝悌,一丝不苟,日积月累,那么其良好的德行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因此,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友爱兄弟,这就是仁的根本。”

是不是“仁”就等于“孝悌”呢?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并非说孝悌就是仁,因为仁是事物的本质,而孝悌则是事物的表象。“道”在孔子那里是一种思想境界,也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仁”是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善性,相当于佛教中所说的人人具有的佛性。用古人的话来说,仁是体,孝悌是用。通过实践孝悌,便可以走向仁的境界。“人之初,性本善。”孝悌是恢复人本来面目的方法之一,而且是走向仁的境界的最根本的方法。所以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生”也就等于“仁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做到了孝悌,那么他就能够初步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了,终究会大彻大悟,发现大道的本源,体悟“仁”的真谛。

“道”一般被我们理解为思想体系。然而,“道”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就是“仁”,“仁”就是大道的境界。而“仁”与“道”是宇宙万物中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本立而道生”的“生”不能翻译为“产生”,应该翻译为“发现”或者“出现”。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孝悌开始,“仁”就会出现。到此,我们就会发现,“仁”并非高不可攀,它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尽到了自己做人的责任,“仁”就每天都在与我们相伴,走完我们完美的人生。如果想达到孔子所希望的那种境界,就应该时时刻刻心中有“仁”,处处“为仁”。

“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这类教人“仁”是从“孝悌”开始的的文字在我们的蒙学教材中早已出现过多次,它教育一代代中国人,为人处世应该有仁心,“仁”又要从我们身边最为基本的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做起。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达到所谓“父子合而家不退,兄弟合而家不分”。孝为家庭的伦理道德标准,是能够让家庭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字经》有这样的词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在古人心中,孝悌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分内之举,正如“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所讲。这就出现了“千经万典,孝悌为先”,也就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百善孝为先”。

“孝”道就是我们现在常常说的孔孟之道的起始点。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家要有明君才有贤臣,有了慈父才有孝子。家族关系的伦理纲常是双方面的,只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爱才能组成一个完美幸福的家庭。如果没有孝悌,家庭就会没有规矩。没有孝悌,就没有了上下尊卑,人类也就没有了道德,那与低级动物没什么区别了。人在生物学中被称为动物,那也是高级动物。人是理智的,是有良知的,有慈爱的,决不像别的一些动物一样带大了自己的幼子,幼子长大就会离开自己的母亲,从此,互不相顾了。作为儿子来说,一定要记得父母养育之恩,这样怎么能够不孝呢?作为兄长,从小一起长大,朝夕相处,这样又怎么能够不“悌”呢?孔子从伦理纲常出发,劝人们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然后再扩大到为国家、为整个人类而奉献。历史上说“忠臣必出孝子之门”,如果首先不孝顺自己的父母,就很难做到爱国了。如果人人尽孝,天下必然大治,国泰民安。

(责任编辑:大成至圣)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