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恶之间,好与坏之间,其实就是一个闪念的过程。孟子认为人的德行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仁心是德行的根据,它是自己的本心,与生俱来的,但是需要你去开发。孔子曾经有云:“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篇第七》)在东晋有这样一则故事,讲了一个人是怎样从一个江洋大盗变成了人人称赞的大将军。
东晋时期,有一个名叫戴渊的人,年轻时游手好闲,不爱学习,还经常招集一伙地痞打群架闹事,骚扰邻里百姓,是出了名的小无赖,气得他父亲将他赶出家门。没有人管束,这也就导致了他更加无法无天。他纠集了一群和他一样的无赖少年,流窜长江、淮河一带,干起了打家劫舍、拦劫来往舟车的罪恶勾当。
有一天,戴渊及其同伙在长江边见到一条大船沿江逆流而上。船头船尾装满了箱子,船上只有几名船夫,他们一伙便上船准备动手抢劫。而船上的主人正是有名的陆机,他站在船头,处变不惊,泰然自若。见戴渊坐在江边的一把椅子上,神情自若地指挥着他的同伙,便走到船尾,和颜悦色地对戴渊说:“我看你指挥手下,神情如同指挥作战的将军一样。你既然有这么大的才能,为什么不能做点有益于国家的事,而去干偷鸡摸狗、见不得人的事呢?”
当戴渊发现陆机是个知书达理的人,而且气度不凡,心里便油然升起几分敬畏。而当他进一步得知面前这位和善的长者就是远近知名的学者陆机时,立刻拜倒在地,请求宽恕。陆机微笑着说道:“大丈夫生当尽忠报国,死也要死得其所,你为什么要在江湖上鬼混,干那些伤天害理的事呢?”
戴渊涕泪交流地哭诉道:“我从小不读诗书,不明事理,干了不少坏事,被父亲赶出家门。从此我便自暴自弃,弄得天怒人怨,现在我不做这些事还能做什么呢?再说,我现在已是声名狼藉,谁还会收留我呢?”陆机说:“你能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你良心还没泯灭,只要你能痛下决心,弃恶从善,以你这样的才能完全可以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来的。”
听了陆机的劝导,戴渊觉得很感动,从没有人这样真心友善地关心过自己,连忙扔掉手中的武器,对陆机再次下拜,恳求拜陆机为师。从此,戴渊真心诚意地随陆机读书学习,十分勤奋,进步很快,终于成为一个为人正派、言谈举止严肃认真的人。陆机与他结为好友,并推荐他到军队任职。后来,戴渊指挥军队打了许多胜仗,成为为人谦和、厚道、深受官兵爱戴的大将军。
戴渊从一个劣迹斑斑的江洋大盗转变为人见人赞的大将军,关键之处在于他听得进别人的规劝,并把它落实在行动上。人心本善,而对仁的开发,别人的帮助是次要的,主要是自己能够主动开发。从他接受陆机批评的态度上来看,这种转变几乎是在一闪念之间。这正应了孔子的一句话:“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们身边的很多“恶人”,其实并非生来就是个作恶多端的人,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把他们的“仁心”从自己的本性中开发出来而已。虽然说靠别人来帮助去挖掘内心的“仁心”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靠自己,但这并不是说别人的帮助是不可行的。所以,当我们见到那些不仁者时,我们不应该唾弃他们,对其嗤之以鼻,而应该用自己的真心来感化他们,将他们本真的东西激发出来。
(责任编辑:大成至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