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礼,学而知之

2009-11-29 14:2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刘德江
“礼”是必修的学问,是学而知之的行为规范,凡有志于做仁者、做君子的人都需要学习“礼”。

“礼”是人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是表现“仁”的一个形式。但这些都只是泛泛而谈,并没有落到“礼”的现实基础上。所以我们要问“礼”的具体意义是什么?它的表现有哪些?

首先我们要清楚“礼”的内容虽然是具体的,笼统说来它包括典章、制度和礼仪,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是“六艺”中最重要的内容。但要明白“礼”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的行为规范。只有通过虚心学习、察言观行、向人请教等方式学习到的行为规范才称得上是“礼”。

孔子少年时代就开始习礼,长大后又非常注意观察、学习种种礼仪活动。当时曲阜城内经常举行乡射礼、乡饮酒礼,还有各类祭祀活动以及丧葬、嫁娶活动,孔子经常参加或围观,对种种礼仪逐渐精通,以后又对古代的典章、制度进行了研究、探讨,并且很重视在种种实践活动中学习。曲阜城内有一座祭祀鲁国始祖周公旦的大庙,称为太庙。太庙中保存着大批鲁国历史文物,堪称鲁国的历史博物馆。鲁国的许多重要典礼都在这里举行,因此太庙是学习礼仪和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孔子每次来到太庙,都虚心向别人请教。一些人见孔子什么都问,不免有些怀疑,心想:作为有恢复周礼抱负的孔子怎么会问这些问题呢?这难道算是知“礼”吗?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议论说:“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篇第三》)即是说,哪个人说这位鄹地的年轻人知礼啊?他跑进太庙,什么事都要问。人们觉得孔子好像什么都不懂,凡事都要问,根本算不得知礼。这些议论被孔子听到以后,他很坦然地说“是礼也”。意思是说不懂的就问,这正是“礼”啊!“礼”只有通过认真学习、向人求教才能做到真正理解,即所谓“学而知礼”。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第八》)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他教学的三个重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他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讲个人的修养。“礼”在“诗”和“乐”中起的就是个人修养的中和作用,没有“礼”的“诗”和“乐”是不存在的。由此说明了“礼”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礼”是通过学习来的为人处事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孔子在教学过程中要传授给他们“礼”的知识。孔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习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但是孔子也不能将每一门技艺都作为重点,必然有所侧重。那么,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孔子最为重视的是什么呢?从《论语》的许多论述中可以看出,《诗》、《礼》是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些论述说明,孔子不仅重视《诗》、《礼》的教育,而且重视这些内容的总结挖掘与研究,以此来教授他的弟子。宋代大儒朱熹说:“十年学幼仪,十三学乐诵诗,二十而后学礼。则此三者,非小学传授之次,乃大学终身所得之难易、先后、浅深也。”可见“礼”的重要性,它是必修的学问,是学而知之的行为规范,凡有志于做仁者、做君子的人都需要学习“礼”。

孔子曾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篇第三》)意思是说夷狄即使有君王,还不如中原的国家没有君王。孔子的意思是侧重“礼”,“礼”是人们在社会上相互沟通交流时共同遵守的规范。他认为如果整个社会懂得“礼”,社会便会秩序井然,即使没有君王社会也会和谐安稳。如果人们不懂得“礼”,即使有君王,也不如没有君王却懂得“礼”的社会。孔子的意思只是强调“礼”的功用,并无其他想法,但这里不免令人产生偏见,误认为夷狄并不学“礼”,不知“礼”。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必须要排除这种偏见,因为少数民族与任何民族都是平等的,都懂得学“礼”,以“礼”行事。“夷”是中国古代有多重含义的民族泛称,是对中国东方各族的泛称,又称“东夷”。在远古传说的时代,东夷环渤海而居,南至江淮。先秦华夏,为夷、羌、苗、黎融合而成,东夷是华夏先民的重要来源之一。夏、商、周三代,东方有九夷之称,是东方许多族类相近的氏族部落的统称。夷也用以泛指中国周边各民族,与夏对举。如四方之夷、夷夏之别,汉代称西南各族为西南夷等。“狄”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又分赤狄、白狄、长狄诸部。因其主要居住在北方,故通称为北狄。秦汉以后,狄或北狄曾是中国中原人对北方各民族的泛称。春秋前,狄长期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郑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

在历史上,夷狄与中原地区相比,确实是属于文化落后的地方。但是并非落后了就不能学“礼”。《孟子·滕文公上》说到的楚国的陈相就是一个转变的例子。孟子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总之,“礼”对任何民族和个人都是适合的,都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虽然孔子的话会让人产生误解,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孔子并没有说他们的落后就不可改变。常言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近代以来,湖南、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的文化已经超过中原地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大都在这些地方出现。如湖南有清末中兴名臣曾国藩,他领导的湘军的将领有很多是湖南的。后来接着就有革命领袖毛泽东,还有彭德怀、刘少奇、蔡和森等革命家,灿若晨星,数不胜数。可见礼已经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学习的行为艺术了,并成为为人处事的基本规范。

(责任编辑:大成至圣)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