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不合礼的事情不要做

2009-12-02 15:3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刘德江
不合乎“礼”的事情一定不要做,因为如果你那样做了,对你非但没有任何好处,还会给你带来不好的影响。

不合乎“礼”的事情一定不要做,因为如果你那样做了,对你非但没有任何好处,还会给你带来不好的影响。或许有人觉得在短时间内,做非“礼”的事情会得到一点儿利益,但从长远来看的话,这种做法会令你后悔莫及。

《论语·八佾篇第三》开篇第一章便是:“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是行列的意思,古代舞以八人为列。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整章的意思是说,季孙氏在他家庙的庭中使用了周天子八八六十四人的舞蹈行列,孔子说:“这等事他都忍心做,还有什么事他不忍心做呀?”接着在第二章又对这无礼之事进行了评论。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篇第三》)这里“彻”同“撤”,在古礼当中,礼祭完成后,撒祭馔,乐人唱诗娱神。而“雍”是周天子举行祭礼临撤所唱的诗,鲁国孟孙、叔孙三家,举行家祭也要用雍诗撤祭馔,可见他们的无礼。孔子便发表感叹说:“雍诗中说:‘四方诸侯都来助祭,天子仪容,那样穆穆地恭敬而优美。’'这在鲁国三家的庙堂上唱出来,有什么意义呢?”

这里讲的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情。一般人认为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特别对“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解释一般都是“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好像都看到了孔子怒发冲冠的样子。孔子的为人,在《论语·学而篇第一》里有所提及,即“温、良、恭、俭、让”。那么“是可忍,孰不可忍”肯定不可能是说孔子拍着桌子、咬着牙齿大发雷霆。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说,其实孔子早已看出季氏的动向,所以有人告诉他季氏八佾舞于庭,在家里摆天子的排场时,孔子就说,这要注意!季家的野心不小,像这样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去做呢?叛变、造反,他都会干的。孔子就以这件事断定,季氏将来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所以,“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说季氏竟然忍心做这些事,还有什么事他不敢做呢?

季氏之所以违“礼”,以致犯上作乱,其根本是他们为人不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第三》)这是孔子针对上面季氏违“礼”所发表的感慨。“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但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人的仁德可以通过“礼”、“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从孔子对季氏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到,无“礼”的实质,就是为人不仁。如果你做不合乎“礼”的事情,就谈不上“仁”,便很难与人相处。我想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做什么事都很难成功。无论什么人,做事只有以“礼”为标准,才可能做到“仁”,他人才乐意与你打交道,帮助你,那么你做的事情即使很困难,也可能会很容易做到。

在《论语》中还有一个人受到孔子的批评,被认为是“不知礼”,这就是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篇第三》)

管仲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险些用箭射到小白。后来小白取得君位,他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以建立霸权。所谓“攘夷”,是对侵占华夏地区的戎、狄进行抵御。所谓“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天子的宗法制度。所谓“争取与国”,是运用军事、经济手段来取得中小诸侯国的支持。谭(今山东济南东)、遂(今山东肥城西南)等国曾藐视齐国,被齐国灭掉。服从者来朝聘,齐取厚报。公元前六百五十一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考),确定诸侯国间不得筑堤防雍水来危害邻国,不得有意不卖给邻国粮食。通过这次盟会,齐桓公遂成为中原的霸主。

此处,孔子对管仲的态度是坚决的,指责之词溢于言表。而孔子在另一处也提到了管仲。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在这里孔子盛赞了管仲的功绩,说管仲辅佐齐桓公,雄霸诸侯,把天下联合起来,直到今天人民还受着他的恩赐。如果没有了管仲,我们今天可能会成为披散头发、衣襟向左开的野人了。孔子认为这就是管仲的“仁”,泛爱众而不拘小节,不像那些匹夫匹妇一样,守着个人的名节,自杀在沟渠当中,又有谁能知道呢?

所以我们在知“礼”,不做非“礼”之事的同时,还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不要将“礼”与功劳分开。虽然功劳很重要,但我们不能学习管仲的越“礼”行为。因为坚持以“礼”行事这个根本,才能在生活当中过得快乐开心,才能在工作生活中取得成功。即如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责任编辑:大成至圣)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