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礼”的好处,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以“礼”行事将事半功倍。有人向孔子问关于“礼”的知识,孔子便向那个人一边指着自己的手掌一边说:“我也不知道啊,对于知道它的人来说,治理天下,就像把天下放在手掌上一样容易把握。”(《论语·八佾篇第三》)孔子的话说得可能有些夸张,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如果懂得了“礼”,做事情便能够轻松应对。
定公问:“君使唤臣,臣奉事君,该如何呢?”孔子对道:“君能以礼使臣,臣自会尽忠奉君了。”(《论语·八佾篇第三》)公元前五百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司空,又由司空升司寇。这年夏天,鲁定公和齐景公会于夹谷(今山东莱芜南)。孔子以大司寇身份为定公相“礼”。会上,齐国劫持定公,以使鲁国服从自己。孔子不畏强齐,以“礼”斥之,使齐景公不得不与鲁盟。由此,孔子的政治才能得到定公赏识。这样,孔子与定公经常接触,有时定公就向孔子请教一些问题,上面的对话就是其中的一次。请教的问题是怎样处理君臣关系,这是封建社会政治上的一个根本问题。孔子始终认为社会伦理是双向的,处理好君臣关系,君臣双方都有责任,首先是国君应该先以“礼”使臣,臣就会为君尽忠,这样君臣矛盾就会解决。这要求双方都要有自律精神。这样处理双方的关系,做起事来自然有效率。
孟子对孔子的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他告诉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在春秋旧中国时代,君臣之间还有些民主气氛,但到了汉朝之后,道德要求变成单向的:君、父可以不义不慈,而臣民、子女却绝不可不忠不孝。从“五四”以来,我们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实际上,专制是统治者造成的,不要把罪名挂在孔子身上,打倒专制是对的,打倒孔子就错了。孔子从来都是讲中庸之道的,他从来都是从相对的两方面来要求的。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从君臣双方面来要求的。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孔子道德是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只有君王礼待臣子,才会得到臣子的忠心。
王猛是中国十六国时期前秦国丞相,字景略,北海剧县(今山东昌乐西)人,擅长于谋略和用兵。公元三百五十四年,东晋大将桓温进兵关中,王猛往谒。他拒绝桓温之聘,与苻坚一见如故。论废兴大事,异常契合。两人正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典范。
如果用“礼”行事便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单以君臣关系来看,双方感到安心,在上者不怕臣子不忠;在下者不怕君王不信。这样的关系在处理国家大事时自然都各尽所能,把事情处理得井然有序。如果反过来,君王对臣子不能尽信,臣子不能对君王尽忠,国家恐怕就要发生变乱,做起事来也是事倍功半。君臣关系、国家大事尚且如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大成至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