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学习的境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2010-01-19 09:5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一元一
孔子自述其为学的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衰老了都觉察不出来。由此可知,孔子从读书学习中找到无穷的乐趣,并且不为身旁小事烦恼。

叶公问子路有关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听了便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就忘记吃饭,内心快乐就把一切烦恼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衰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孔子自述其为学的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衰老了都觉察不出来。由此可知,孔子从读书学习中找到无穷的乐趣,并且不为身旁小事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因为忘食,所以不知贫贱;因为忘忧,所以不知苦戚;因为忘老,所以不知生死,便可以“安贫乐道”地生活。也因为乐在学习中或工作中,以致于吃饭、睡觉全都可以搁在一旁,哪里还有心思去在意老是否将至的问题呢?孔子好学的精神足可以成为后世的典范!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孔子对颜回的称赞,就体现了他的这一主张。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对待富贵荣华,如天上的浮云一般,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同时,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中,种种价值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有一些东西是恒久不变的,那就是对理想的不断追求。理想是什么?它是我们心中的那个梦想,也许艰辛,需要跋涉,但,风雨再大又怎样呢?只要你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张海迪说:“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不愿意一生无所作为,做一个无聊的人。不多学些东西,我就不舒服。我愿把我的一生献给我喜爱的事业。” 是理想让她拥有坚强的意志,是理想让她克服艰难险阻,是理想支持她成就不同凡响的事业。同学,健康的你,聪明的你,是否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那么请拾起奋斗的羽毛,以自信为圆心,以自强为半径,画出一个圆满的人生。

(责任编辑:大成至圣)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