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周游列国:孔子的哲学之旅

2010-03-18 09:5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杨易锋
在周游列国的路上,孔子碰到过许多“持不同意见”者,也经受了许多的语言相讥,可孔子从不动摇自己胸中的信念,同时又能虚心向“攻击”他的人学习。
周游列国:孔子的哲学之旅
  我们要向孔子学习旅游!孔子周游列国虽然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旅游,但是孔子的思想和在旅途中的作为却给我们许多启示,我们可以从他那里学习“形神兼备”的旅行。
 
那么,什么样的旅行才称得上“形神兼备”呢?游山玩水、放松休闲是人们旅游的最初目的,也是基本目的;而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则为“智慧旅者”的座右铭。在周游列国途中,学习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常态。他们向人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动物学习,向大自然学习;他们面对不同的人群,接触百态的人性,了解各地的民俗,领略滚滚的风尘,万事万物都是他们的学习对象。
 
在旅途中,我们可以把周围的一切作为我们的“老师”,从这些“老师”的身上总结和领悟出一些道理。随着这些道理的积累,我们就能渐渐地总结出一些行为规范、哲学思想、文化关怀乃至关于人生宇宙的道理,形成一种自我的价值观。这正如鲍老师总结孔子学习目的时所说,学习不仅仅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力。
 
在旅途当中,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能培养自己的定力。旅游看似轻松,其实充满了“诱惑”:美景的诱惑、“便宜”的诱惑、优越生活的诱惑、不同价值观的诱惑,而这些诱惑本身也是一种考验,考验我们的生活信念和定力。
 
在周游列国的路上,孔子碰到过许多“持不同意见”者,也经受了许多的语言相讥,可孔子从不动摇自己胸中的信念,同时又能虚心向“攻击”他的人学习。一次子路遇到几个隐士指责孔子,回来后,孔子埋怨子路,怎么不多向人家学一些东西。但对于那些隐士的观点,孔子却不以为然而且坚持自己。隐士们认为当时世道一片黑暗,不如隐居山林,与花鸟鱼虫为伍,同时力劝子路和他们一起归隐。孔子认为,人既然为人,就有人的责任,要为社会和百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怎么能与动物为伍?!
 
有了知识,有了价值判断力,也有了些许的定力,一个旅者便渐渐地具有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场”,这样的旅游恐怕是“文化旅游”的高级境界。
 
文化就是让心灵软化,文明就是不能忍受残忍。由此可见,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场”也不是最终的目的,而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软化”和洗礼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心灵得到软化,我们才有更博大的胸襟、更悲悯的情怀,才能建立强大的社会责任感来回报社会。
 
最高境界的旅游应是这样的哲学之旅:在山山水水之间,在街巷人群之中,谦虚学习,锤炼性情,坚定信念,感受责任,寻求永恒的心灵家园。
(责任编辑:大成至圣)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