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乐山,为何乐山?(2)
2010-05-19 09:37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种登山阅历和生命体验,推进着托举着孔子在人生路上攀登,再攀登,终生都朝着那座屹然高的自然之山和精神之山的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种登山阅历和生命体验,推进着托举着孔子在人生路上攀登,再攀登,终生都朝着那座“屹然高”的自然之山和精神之山的峰巅,向上,向上,再向上。登高方能望远,在这不断攀登中,随着目光眼界的不断开阔,孔子的襟抱情怀也不断升华博大。由昌平乡间一个懵懂小儿,到曲阜城里一个好学深思的少年,由一位积极效力家国的青年志士,到一位心怀天下,奔波列国以救世的仁者,再到愈遭挫折愈壮怀激烈,晚年犹欲“乘桴浮于海”,到海外去推行仁道的圣人,孔子一生都在“山”上攀登,最终登上中华人文绝顶,令举世万代仰望。
孔子深感登山对人生成长和价值取向影响巨大,在教学中,常有意识地带领学生登山,把教学和旅游密切结合起来。
一次,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渊三个得意弟子游览鲁国北部的农山。登上山顶,孔子放眼四望,只见天宽地阔,高远无垠,不禁感慨道:“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在这里驰骋思绪,无阻无碍,可以尽情发挥,把理想构思得尽善尽美。孔子对三个弟子说:你们谈谈各自的抱负,我来作个点评,看谁的更好。
孔子话音刚落,争强好斗的子路就朗声答道:我愿率领一支军队,在激烈的战场上斩将搴旗,为国家辟地千里。杀敌立功,这事只有我能行,就让他们两个跟我干吧。
孔子赞扬道:真勇敢啊。
能言善辩的子贡第二个发言:我希望齐楚两个大国发动战争,就在两军激战之时,我居间调停,陈说利害,令其解兵言和。游说诸侯,这事只有我能行,就让他俩随我干吧。
孔子赞扬道:口才真好啊。
谦逊礼让的颜渊却不发言。在孔子的追问下,颜渊才表示不同意子路和子贡的想法。颜渊的理想是以礼乐教化治国,从根本上消除产生战争的可能,使“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百姓长享安宁,社会永远祥和。这样,子路的所谓“勇敢”,子贡的所谓“口才”,也就用不上了。
孔子神色肃穆地赞叹道:多美好啊,这就是仁德。
尽管孔子已表示了倾向,子路却仍要孔子做个明确抉择。孔子说:“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不损伤国家财力物力,不影响百姓生产生活,不费太多口舌,避免了战争,治理了国家,实行仁政应该做的,颜渊都想到了。当然是颜渊的理想最好。
孔子施教,德育第一。仁者乐山,山如仁者。大山那仁者气象和博大涵抱,山巅那开阔的视野和凌云豪情,犹如一个巨大的气场,氤氲化育,正是德育好课堂。农山顶上这堂德育课,孔子用意颇深,教学效果也不错。颜渊受到鼓励,更加注重道德修养,成为孔子最优秀的学生,在德行最著称的孔门四弟子中排名第一。子路、子贡校正了各自的理想。子路勇而重德,为政以仁,受到孔子多次表扬。子贡经商、搞外交,皆以安国利民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