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否定思想教化和伦理道德的作用,显然失之偏颇。道家批判仁义, 但没有提出取代它的思想原则。因此儒家的仁爱学说仍然是中国古代影响巨 大的道德原则,并被文人学者们不断提倡和发挥。唐代的韩愈曾作《原道》, 对仁义道德作出下面的解释:“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 之谓德。”
  在韩愈看来,仁是博爱,义是行为合乎社会的等级秩序,实行仁和义就 是道,内心具备了仁和义就是德,道德以仁义为内容,道德不能离开仁义。 他以此立论,批判佛道两家以“清静寂灭”作为道德内容的观点。
  宋代的张载对儒家的仁爱学说也有发挥。他在《西铭》中说:“民吾同 胞,物吾与也。”张载认为:天地是人民的父母,自天子到天下的受苦人都 是兄弟;不过仍有富贵贫贱之分。“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 庸玉汝于成也。”富贵是天地的恩赐,贫贱也是天地给予的锻炼机会,每个人应该乐天知命,安分守己。张载的“民胞物与”是调和等级矛眉的兼爱思 想,他所追求的是以社会为大家,人与人之间“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 兼爱,成不独成”,以达到相亲相爱的目的。
  应该怎样评价儒家和墨家的仁爱学说,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成分呢? 毛泽东曾经指出:“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阶级社会里,博爱的确不曾有过。爱 与恨互相联系,爱善的美的东西,不能同时又去爱恶的丑的东西,爱人民, 爱同胞,不能同时又去爱坏蛋,爱敌人。孔子的“泛爱众”,墨子的无差别 的爱,都有空想的成分。实际上儒墨的仁爱思想有明显的阶级性。墨子并不 主张废除贫贱富贵的差别,只是要求不相欺凌而已。孔子讲爱人,又讲维护 尊卑等级的礼。孟子讲民为贵,讲仁政,又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韩愈讲博爱,又讲“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如 此等等。这都说明,儒家倡导的仁爱学说,是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为前提的。 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为官方大力提倡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不过,我们对儒家的仁爱思想还要进一步作全面的具体的分析。它除了为巩固封建统治制度服务以外,还有反对苛政暴政和协调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一些比较正直、开明的官吏和思想家,从仁爱、 仁政的思想出发,关心人民的疾苦,主张和实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惠政,反对 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暴政、苛政。有些人还做了许多造福人民的好事。这对 广大人民是有利的,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
  仁爱学说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更加明显。今天我们研究如何处 理人际关系时,应该认真总结这份宝贵的思想遗产,以便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人与人是同类。人类是社会性的有理性的群体。人际交往是“人类生命 表现的器官和人的生命的一种占有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 卷 125 页)人类为了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需要互相联系,互相协作。随着社会 的发展,人际交往成为人的精神和情感的需要,原来作为手段东西成了目的。
  “人与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在他们那里不是空话,而是真情,并且从他们那由 于劳动而变得粗犷的容貌上向我们放射出人的高贵精神的光辉。”(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94 页)人际交往不仅是劳动、工作的需要, 也是精神情感的需要。人与人相互友爱的真情,表现人的本性和精神光辉。 在把握这种人的本性方面,儒家比道家更接近真理。人和禽兽不同。禽兽之 间是弱肉强食、互相残杀的关系,人则具有感情和理性。他们在生产、生活 中互相协作,在思想感情上互相友爱,互相交流,充满亲情和友情。如果人 与人之间没有情感,没有友爱,人就会丧失作为人的本性而沦为禽兽了。我 想应该从这个角度来把握仁爱学说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