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丹术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9只“大脚印”的设计者蔡国强,为自己的艺术展览起了个指向未来的名字——“我想要相信”。
今年2月在纽约展出期间,美国《新闻周刊》评价它“极具爆炸性,且绚烂”。享誉西方世界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第一次为中国艺术家举办个展,主角竟是1600多年前我们祖先发明的火药。
历史总是在蜿蜒前行中不断出现轮回。最初因炼丹而发明的火药,在经过了漫长的战争洗礼后,终又回归其本意,充当了和平的使者。这些绽放在空中的美丽烟火,正是火药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最可颂之处。
将时间拉至大约公元320年,为求“神仙导养之法”的葛洪在317年完成《抱朴子》内、外篇后,319年入山专心炼丹,在炼丹过程中偶然发现将硝、硫、炭3种物质混合在一起的奇异效果,是为火药的起源。在此后的数百年间,火药一直在药用轨道上前行,目标所指人类最为朴素的渴望——治病养身、长生不老。之后火药又变成娱乐的工具——烟火,被宫廷娱乐所用,在唐代,已经出现了比较复杂的烟火。
之后在纷乱的战争中,火药开始被广泛使用,名目繁多的火器活跃在战场上,当初被用来挽救生命、娱乐庆典的器物,成了屠戮生灵的杀手。对此,美国圣巴巴拉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白馥兰(Francesca Bray)给出的解释是:“人生产科技,科技亦生产人。”与此同时,跟随着蒙古大军的铁蹄一路向西,火药开始经中东阿拉伯国家传入欧洲,为正在进行的各国混战助一臂之力。
军事应用和娱乐应用并行,火器和烟火齐盛,成为中国古代火药技术的独特结构。南宋周密在其《武林旧事》中记载了钱塘江观潮时水军教阅的场面,“管军官于江面分布五阵,乘骑弄旗,标枪舞刀,如履平地,点放五色烟炮满江”。昔日混迹于街头的烟火艺人,摇身一变即成军中将士,军用与民用自此相得益彰。
若以民俗分析,也可得出中国烟火如此发达的应有之义。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璠教授认为,“中国历来重视春节。正月初一到十五是很大的节日,辞旧迎新的主题,和中国年节的习俗结合起来,就是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普天同庆”。烟花爆竹,有声有色,既可代表驱邪纳福之义,又可制造喜庆气氛,不管如何,扮演祥和的角色,还是火药在中华民族中使用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