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中国古代军队的军事部署之一:以内驭外、强干弱枝(一)

2009-07-16 16:3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北军平时可视为是京师地区警备部队,战时则为战略预备队。

1、以内驭外、强干弱枝(中央军集群)

一般国家总是将主要兵力部署在国家主要的战略方向,中国历代也不例外,但是另一个基本原则是在地方上部署的军队实力不应超过部署在京师地区的军队。京师地区被认为是朝廷的根本所在,是“内”;全国的其他地区都被认为是“外”,在内的军力要足以威慑外地。因此在主要战略方向部署的军队一般不应是全国军队的精锐主力。对于历代统治者来说,部署在京师地区、由朝廷直接指挥的中央军集群就好比是大树的主干,而外地战略意义再重要,相形之下仍然不过是大树的枝干。这后来被称之为“以内驭外”、“强干弱枝”的原则。

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历代朝廷直属的中央军集群的变化最为复杂。既有卫护皇宫为主的警戒部队,也有威慑各地、随时可以出动的战略机动野战军。但为防止军事政变,京师地区部署的军队一般都分成好几个集群,而各个军队集群之间也互不统辖。指挥系统极其复杂,结果往往反而导致效率低下,降低中央军的战斗力。

据说西周初年在镐京保留6个师的兵力,因中原地区可能发生的商族及其盟友的反叛,在这个战略方向的洛阳附近部署8个师。后来在镐京再组编8个师,京师地区军队远远超过外地军队。但公元前771年,西北少数民族武装打败西周军队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镐京地区的军队损失殆尽,继位的周平王在诸侯的支持下迁都洛阳。但在洛阳的周王朝已没有强大的军队,无法威慑诸侯。

西汉在建都长安后,在长安附近部署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一部分驻扎在长安城南部的皇宫附近,另一部分驻扎在长安城北地区,因此分成“南军”和“北军”两大集群。后来发生朝臣诛杀掌权吕氏的政变,更证明中央军不能集中管理指挥,南北军分掌、互不统辖,有利于防止军事政变。因此以后各朝将这一制度严格化,谨慎地防止再出现周勃夺取北军、控制南军这样的政变危险。

南军也称“兵卫”,由朝廷九卿之一的“卫尉”指挥,总兵力约有上万人。负责皇宫内的警卫戒备,以及宫殿门口的出入、公文的递送,实际上是皇宫的卫戍部队。士兵号称“卫士”,从各地征发的正卒挑选出来担任。每年轮换,集结到岗服役,由丞相亲自主持迎接仪式;遣散回乡时,皇帝还要亲自来到欢送聚餐会场,以示勉励。还有一批号为“郎官”的皇帝的随从,由郎中令指挥。到西汉武帝以后,南军逐渐成为职业兵,组编有期门、羽林等禁卫军。

北军平时可视为是京师地区警备部队,战时则为战略预备队。由九卿中的“中尉”指挥,士兵主要从关中地区征发正卒,每年轮换。同时关中地区的郡县地方驻军也归中尉指挥。北军的总兵力没有明确的记载,平时员额大约是数万人。关中地区所有适役男子实际上都是北军的预备役军人,紧急情况下可以动员组编为一支大军。汉武帝后北军逐步职业军化,组编8校尉军队为职业化的常备军。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