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古不成今
无古不成今。“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是军事家、名将增加知识、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是丰富、深化和发展军事理论的必要条件。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社会的战争观,因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战争样式及作战方法的巨大差异,必然受到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但是,中国古代兵家的战争观念,是我国军事文化的源头和起点,它凝聚着古代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对阶级社会战争的基本认识,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其中的思想精华并不因时代的变迁而丧失其理论的光辉。可以说,当代战争观问题上的主要思想及观点,都是对古代战争观的继承和发展。这些思想,对于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继承、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深入认识、研究和指导未来战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战争,广泛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心理、地理等因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系统工程。从有阶级社会以来,由于国家、阶级、统治集团之间以及统治集团内部利益的激烈冲撞和争夺,普遍存在着因各种矛盾及利益之争而引发的暴力对抗。研究、准备和应对战争,成为各国统治阶级的头等大事。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不仅着力研究怎样应对面临的战争威胁及夺取战争的胜利,而且非常重视从宏观上认识和把握战争,以充分发挥经济的、政治的、外交的、心理等综合力量,来准备、驾御和控制战争。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以后,战争随之产生并连绵不断。战争,在给统治阶级带来利益得失的同时,也给广大人民和社会带来数不尽的劫难和动荡。渴望和平、希望安定、反对战乱,是广大人民的普遍要求和愿望。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战工具、能力的不断增强,阶级社会的战争却以不同的形态不间断地持续着,而不以人们的良好愿望为转移。这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兵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吕氏春秋·卷七·孟秋纪·荡兵》)。战争由来已久,人们既不能禁绝它,也不可制止它。所以古代贤王,有为正义而进行战争的,而没有废止战争的。开始认识到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同时也逐渐懂得,战争的社会作用具有双重性。它除了具有残酷、掠夺、杀戮、战乱的负面作用之外,还具有破旧立新、消除邪恶、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因而也是一种革命手段。因此,对于战争不能简单地以好坏而论,更不能凭借人们的善良愿望而废止。自有阶级社会以来,“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焉,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吕氏春秋·卷七·荡兵》)。历史上有人因发动战争而导致亡国,但却不能因此就废止天下的战争,幻想废止不仅是荒谬的,更是不可能的。战争就象自然界里的水和火一样,善于运用它就能造福于国家和人民,不善于运用它就会遗患无穷。又好象用药一样,得到良药就能使病人起死回生,吃了毒药就会被毒死。毒药是要不得的,但任何人也不会因为世界上存在毒药,而拒绝良药。
(责任编辑:一花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