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人们认识到水战时风力大小无常,不可恃以作战,因而重视发展人力推进的战船,出现了多桨快艇,并可能已经发明了车船(轮浆船)。隋朝杨素造五牙,大舰,起楼5层。高100余尺(约合29.5米),能容战士800人,有6个拍竿,高50尺,用以击碎敌船。
唐代的海鹘舱是模仿海鸟而创制的海船,两侧有浮瓴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适应海上作战的要求。在唐代,车胎被进一步应用于水战。到了宋朝,车船在战争中得到巨大发展,都科匠高宣所制巨型作战车船长20~30丈(约合60一90米),有23—24个车轮桨。在其所制十几种车船当中,双车船和四车船是常用的中小型作战车胎。王彦恢所制“飞虎战舰”,旁没4轮,每轮8揖(叶片),十分轻捷、是常用车船的典型。
当时水军装备的战船还有鳅(模仿海鱼形状的战船)、双车、十槕、防沙平底等备类舰艇,供江、海防御调遣之用。南宋水军统制冯湛综合几种船型之长,造成“湖船底、战船盖、海船头尾”的多桨船,长8丈3尺(约合25.5米),用桨42支,裁甲士200人.江河湖海均能适用。南宋秦世辅刨制的铁壁铧嘴平面海鹃战舰,长10文,宽1丈8尺,船底厚1尺,10橹,水手42人,裁战士108人。
张贵所制的无底船,是—种方形战船,船后截当中无底,只有两舷和站仇加以伪装,引诱敌军跃入溺死.当时还有一种仞鱼船,船头方小,尾阔底尖、尾阔可以分水,头小底尖使阻力大力减少。这种长5丈,能乘50人的仞鱼舱足效早见于记载的用渔船作战船一的实例。进入明清时期以后,中国古代战船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隋唐五代两宋时期多用于锤击敌船的拍竿已经消失,而改以战船本身犁沉敌船,这说明船舶制造和驾驶技术的进步;
二足从明韧起,战船配备广火炮。宋朝的海舟以福建船为止,明朝的海舟则以舟山的乌艚船为首,而浙直间多用沙船御矮、后来用沙船、福仓船和东莞船守舟山。
大号福船势雄力大,便于冲犁敌船,即所谓斗船力不斗人力。大福船舵楼三重,底尖上阔,首位高昂,能容百人,福船的行制规格最称完备。而广船主骨架由于用铁力木制版,其坚固性又胜过届船,门铁力木难得,维修不便,后来游击将军候国弼加以改进,底用广船式,上用福船面。叫朝在江浙一带作战时往注使用两头尖的鹰船先行,它行驶敏捷,进推裕如;沙船随进,战无不胜。尤其是浙江的十橹苍山船、原是太平县渔船,曾公抗倭战争巾发挥重大作用,号称“苍山铁”。后来战场南移又多用福船御敌。
嘉靖四十年(1561)的“宁台温之捷”戚继光、胡震等所部战船近战候船,犁沉敌船10余艘,挠残敌船5艘。从这一战例中可见当时明军的战舰占有较大的优势,舰舱结构强度和航行速度均优于敌舰。
明朝制造了两头有舵进退神速的“两头船”,以及特种战船联环舟和于母舟。联环舟舱体长4丈(约合)2.4米)、分两截,前截占1/3,装载爆炸火器,后截占2/3,乘战士。冲撞船时,舟首例髯钩钉牢敌船,火器爆炸后与敌舶同毁。撞击时,联结前后截的铁环自解,后截得以在爆炸前脱驶。子母舟长3文5尺(约合11米),前2丈是舰船,后1丈5尺只有两边帮板,腹内空虚,藏一子身,母舱发火与敌船并焚,军土可驾于舟回营。
清朝前期,中国水帅一船以70—108尺(约合22.4—34.5米)长的赶缯为主力战舰,次则以长50一70尺的沙船和双逐居古船用于攻战追击,再次为长20-50尺的唬船和哨船用于追逐哨探。乾降六十年(1795)福建水师因赶缯、赶居等船笨重,按泉州同安梭两船式改造,嘉庆五年(1800)又仿照广东米艇添造战船,分大、中、小3等(各载米2500石、2000石、1000石),嘉庆十一年(1806)又添造大横洋梭船式作为战舰。
(责任编辑:梦里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