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东晋良将谢安:不恋权位 高洁的典范

2009-09-15 11:47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朱桂林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人。

谢安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人。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

公元317年,世家大族王导及其兄弟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在江东开创了东晋基业。王导死后,桓温翦除了王氏势力,专擅朝政,桓氏家庭随之兴起。谢安就是在桓温执政前夕出仕的。桓温掌政权后仍不满足,他多次北伐,企图为谋取帝位做好准备。太和六年(公元371年),桓温废除了皇帝司马奕,另立简文帝司马昱,使本来不太稳定的政局再次出现危机。脆弱的简文帝不堪忧虑与恐惧,终于一病不起。临终时,他仍慑于桓温的淫威,竟在遗诏中说:“如果他不成器,您可以自取天下。”这就等于给了桓温篡位的口实。在这紧急关头,谢安力谏简文帝改写遗诏,并立司马曜为皇太子。桓温闻讯简文帝并没有如他指望的那样,禅位给他,十分恼火;谢安等人则趁他不在京都,马上立太子做了皇帝。桓温气急败坏,于是在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二月,亲率大军,杀气腾腾地回兵京师,向谢安、王坦之问罪,并欲趁机扫平京城,改朝换代。眼见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新帝司马曜也不得不下诏让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桓温。王坦之早就听人说桓温此次来就是要杀他和谢安,所以非常害怕。他让谢安拿主意,谢安镇定自若而又十分郑重地告诉他:“晋朝的危亡,全看我俩此行了。””

二月的京城,春寒料峭,桓温的到来更给这里增添了一派肃杀气象。在这惶恐的一群人中,只有两个人不改自然容颜,一个是来者不善的恒温,一个是镇定安闲的谢安。他俩之间的 “角逐”已不止一次了。在习习拂面的寒风中,谢安走上台阶,在席上就坐。他并不看桓温布置在四周,围得像铁桶似的卫兵,而是先作了一首咏浩浩洪流的《洛生咏》,然后才平静从容地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就会命守卫之士在四方防御邻国的入侵。明公入朝,会见诸位大臣,哪用得着在墙壁后布置人马呢?”老道的桓温没料到昔日在自己府中做司马的谢安在这种关头依旧不改其旷达风度和自若本色,一下子被他镇住了,于是赶忙赔笑说:“正因为不得已才这样做呀!”嚣张气焰一下子被打下去后,他连忙传令撤走兵士,笼罩在大家中间的紧张气氛一下子消除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又摆酒设馔,与谢安两人“欢笑移日。”在这欢笑声中, 朝廷总算度过了一场虚惊。 此次风波,全靠了谢安和王坦之的忠心辅佐,才把局面逐步稳定下来。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