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野心勃勃的桓温却依旧不肯放弃自己做皇帝的梦想。不久,他回姑孰养病,暗示朝廷授他“九锡”。“九锡”是历代权臣篡位前的最后一级台阶,他身患重病更是急于获得,想好歹也当他几天皇帝。他让袁宏按他的意思起草加授九锡的诏令,袁宏把诏令拿给谢安看,谢安看后,只说了一句“不好”。便动手慢慢修改。就这样一共修改了好几次,拖延了几十天,也没有定稿,一直拖到七月桓温病死。至此,司马朝廷面临的一场危机总算过去了。
前秦苻坚经过几十年东征西伐,于公元379年攻陷东晋北边前沿重镇襄阳、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后,已达到极盛,他决心凭借其百万大军一鼓作气消灭东晋,一统天下。
公元383年8月,前秦百万大军大举伐晋,淝水之战由此拉开序幕。
苻坚令弟弟苻融率步骑25万人为前锋,指向淮南;以羌族人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诸军事,顺流东下;他自己从长安统步兵60多万,骑兵27万,前后绵延数千里,旗鼓相望,向南进发。
东晋闻讯,举国震恐。谢安建议孝武帝命他的弟弟谢石从尚书仆射转任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谢琰(谢安之子)为辅国将军,统兵8万,马上北上御敌。其主力就是谢玄指挥操练的北府兵。即将出发的时候,谢玄向叔父请示军机,谢安却像平时一样轻松自如地说:“我会另行下达命令的,你先去吧。”接着便不动声色了。谢玄虽然不敢多问,但心中确实没底,退出后又让部将张玄再次请示计策。谢安不仅没有回答,反而吩咐他俩下去准备车马,邀请一些朋友随他到山间别墅去下棋。
在荆州驻守的桓冲,也很担心朝廷的安危。他特地派了一支3000人的精锐部队前来支援京师。不料,这支部队又被谢安给遣了回去。他带信给桓冲说:“朝廷已经有妥善的安排,武器和军队都不缺少,长江中游是战略重地,派来的部队应回去加强防备。”桓冲看完信,不禁对他的参谋官摇头叹息:“谢安固然有宰相的度量,但是却不熟悉军事。如今大敌当前,他还去游山玩水,高谈阔论,只派一些没有经验的小孩子去抗敌;况且敌人来势凶猛,我们兵力又不足,天下的大局可想而知,我们要沦为外族的臣民了。”其实,一朝安危系于心中的谢安又何偿不忧心如焚呢!但他却不能像别人一样把内心的忧虑露于形色,他是一国宰相,是大家的主心骨,如果他也乱了方寸,那情况就会变得不可收拾。他只有采取内紧外松的方法,一边安定人心,一边从容不迫地应付战局。等大家的紧张情绪趋于平静后,他才授意各路将帅,对整个战略进行了周密的布置安排。